“思维为径,素养为旨”的思维课堂实录与分析

作者: 郑红琴

“思维为径,素养为旨”的思维课堂实录与分析0

摘 要:培养地理思维是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路径,即“思维为径,素养为旨”。对“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堂实录的分析,旨在探寻地理思维培育的方式和有效途径。本节课聚焦课程标准,围绕核心问题“巢湖圩田的演变”设置随时间轴的推移而出现的地理问题和与之相应的答题思维链,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预设与生成的思维关系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地理思维的架构能力,从而提升相关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例分析;思维课堂;思维关系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11-0023-05

本课针对使用新湘教版的高二学生,创设“巢湖圩田的前世、今生与未来”的真实复杂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之间应秉持正确的环境观,使学生理解人地观念随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并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首先,通过画图熟悉圩田这一地理事象;然后以预设的“思维关系链”为前提,引领学生自主且深入地思考、解决相关的地理真实问题,提升学生的答题自信,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最后,小组合作创建关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可缓减洪涝灾害”的思维关系链,逐步提升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综合思维素养。

一、情境导入,勾画圩田初印象

师:课前板书学案中的小结空白模板(图1)。

师:地表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人类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对地表形态进行着改造,使之发生改变。这节课我们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老师选取巢湖、太湖周边常见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圩田”,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那请问什么是“圩田”?

PPT展示: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南宋杨万里《圩丁词十解》)。现代汉语解释:圩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文字解释,尝试在学案中快速描画“圩田初印象”。

生:动手画图,约2分钟。

学习反馈:学生勾画的“圩田”总体符合概念的描述,但基本只有“水”和“田”,缺乏其他地理事象的配合与细节描绘。

PPT展示:圩田景观图(图2)。

师:通过景观图帮助学生完善“圩田初印象”(板画圩田示意图,同时解释地理原理)。

师:请同学们根据圩田示意图推测,圩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征?

生:(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分析与概括)地势低平,水网密布,且人口众多。

师:对圩田有了初步认识后我们将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为起点,设计相关教学流程。“圩田”是学生不熟悉且课本中未涉及的地理事象,教师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解释,有利于学生后续进行地理问题的解决和地理思维关系链的构建,对相应情境问题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课堂后期补充了“湿地”的相关知识,同理)。

二、探问前世,还原圩田形成过程

师: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先推测圩田的前世模样。

PPT展示:分析目前三河镇远离巢湖的原因。

生:在学案图中圈出两者,并分析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师:据图可知,三河镇与巢湖之间隔着河流和大片圩田。然而,情境材料却提到“三河镇曾濒临巢湖”。那么,清朝嘉庆年后发生了什么导致了它们的分离(即湖岸线移动)?

生:湖岸线后退,湖泊面积缩小。

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地理思维关系链1(图3)。

生:逆向推理完成思维链中的相关内容。

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围绕情境主题设计不同层级的问题链,注重知识与思维间的内在关联性。从“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尺度的角度整合可操作的地理学习思维关系链,凸显区域地理事象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发展的眼光。[1]

学习反馈:部分学生的思维关系建立较凌乱、不成系统。如“人口增长,粮食不足”之后的“中上游”与“中下游”之间的关系空缺,或是知道中上游“植被破坏”,但缺失了“水土流失”。

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关系链1,并在PPT中进行展示(图4)。

师:从思维关系链1中可知,三河镇如今远离巢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围湖造田”,由此揭示出圩田的前世是“湖泊”。

三、探讨今生,思辨圩田是“宝”还是“灾”

师:“今生”的圩田对人们来说到底是“宝”还是“灾”?圩田是为了缓解粮食不足而建,所以这里一定有适宜耕种的良好条件。

生:同桌合作,完成学案中的地理思维关系链2(图5) 。

师:借助希沃白板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

生:同学间相互评价、关注因果关系与用词的准确性,层层递进揭示答案。

学习反馈:学生在思维关系链2的建立中,存在内部关系不够清晰的问题。如“地貌类型与特点”,大部分学生只写了“地形平坦”,而没有思考“地貌类型”与“特点”间的内在联系。

师:在学生作业展示与同学互评中,重点引导答题“因果链”的建立与完善,如因“临近河湖”而“水源充足”等。随着思维的推进,展示相应的PPT(图6)。

师:通过同桌间合作,同学们发现了圩田区优越[<D:\张毅\下载文件\20231102\地理教育202311\地理教育2023年11期数据\郑红琴-6.eps> 图6 教师展示的地理思维关系链2 ]的耕作条件可以产出大量优质的粮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可见,圩田是“宝”还是“灾”?

生:(集体回答)“宝”。

师:使之成为“宝”的原因是什么?

生:适宜耕种。

师:板书“适宜耕种”。

师:但事实上,即便是宝地也可能会遇到困扰,如圩田区在夏季时常发生水灾。 水灾的实质是什么?

生:(部分学生回答)水位高,溢出河道,淹没沿岸低地而造成损失。

师:请从情境中找一找,有哪些与“易发水灾”相关的信息?

生:(部分学生回答)圩田位于低洼地,且圩田的海拔低于巢湖的水位。

师:圩田易发水灾是因为水位易升高,而水位易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生:(集体回答)来水多、去水慢。

师:现在给大家增加一个角度——容水少。请同学们结合这3个角度,尝试完成学案中的思维关系链3(图7)。

生:部分学生回答,相互进行简要点评并补充、完善答案。

设计意图:在思维课堂的过程性评价设计中,除教师的点评与指引外,增加“生生互评”环节。通过“生生互评”,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进行自我引导,主动构建思维框架;另一方面,可更有效地反映学生对于该地理问题的理解与思维过程,以便教师对学生思维构建中存在的不足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修正与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习反馈:思维关系链3是关于洪涝灾害原因的分析,学生比较熟悉,思维链的完善度较高,只有个别“湖水倒灌”“排水不畅”的用词不准。

师:除学生原有思维链“来水多”“去水慢”外,添加一个新的关系链“容水少”,完善易发水灾的原因分析思维关系链(图8)。

师:常发水灾的圩田可能会让辛苦耕作的农民颗粒无收、食不果腹,居住在岸边的人们甚至有伤亡危险。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围湖造田形成的圩田是“宝”还是“灾”?

生:(集体回答)“灾”。

师:圩田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生:易发水灾。

师:板书“易发水灾”。

设计意图: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下,通过解决一个个地理问题,形成地理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的地理思维不再混乱,即形成“思维之径”,从而实现“思维之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

四、探想未来,推测圩田何去何从

师: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许与人类活动触及了自然生态的底线有关,所以我们需要探寻更好的土地利用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有专家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据说这样的转变可缓解巢湖沿岸的洪水威胁。这里提到的“湿地”同学们是否学过?

生:没有学过。

师:现在补充关于湿地的小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

PPT展示:湿地是浅水覆盖的土地,是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包括沼泽、滩涂、河流、湖泊、水库、渔塘等,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

师: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如何缓减洪涝威胁?

生:(结合学案提示回答)降低灾害等级,减少损失。

师:请同学们尝试建构思维关系链4(图9)。

生: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约5分钟,完成学案中的思维关系链4。

设计意图:围绕圩田情境,创设不同层次的地理思维关系链。同时,注意教师思维关系链设计只是“预设”,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生成空间”,以免过度“牵引”学生。

学习反馈:该探究活动难度较大,一开始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找到答题方向,即基本没有形成解决该问题的思维关系链。

师:在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措施时,可从此问题的原因着手进行分析。例如,在上题中探讨了洪灾的原因可从“来水多、去水慢、容水少”3个思维角度进行分析,现在要缓减洪灾,就可以同样从这3个角度思考,只需将其“反着说”即可,那么应该怎么说?

生:来水变少、去水变快、容水变多。

师:结合情境信息,把我们的地理思维进一步往前推,找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如何做到以上3点。

师:选取部分小组的讨论成果拍照,并通过希沃白板进行展示。

生:小组代表讲解思路,共同点评,完善答案。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相对困难的情境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对此进行充分理解和深入探究,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间的思维火花得到有效碰撞与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综合思维。

学习反馈:关于去水变快的原因分析存在较大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联系到是由于“拆除圩堤”所致。

师:(针对学生答题的思维障碍点进行点拨与提示)退田还湖具体的做法是什么?PPT展示图10。

生:拆除圩堤,把湖水放进来。

师:这样做的结果有哪些?

生:湖泊变大,容水变多。

生:水的流通性更好。

师:对,水流变通畅了,所以去水也变快了。

师:由此可见,如果人们能从曾经的围湖造田转变为“退田还湖”,把圩田的未来还给“湖泊”,相信洪涝等自然灾害也将随之减少。现在,请观看一小段《航拍中国》中的圩田,看看自己学习地理之后是否能够欣赏到更多元的风景、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联想。

生:观看视频。

师:同学们,下次去太湖或巢湖周边的博物馆时,请记得找寻圩田的踪迹。

五、总结提升,“湖—田—湖”促协调发展

师:我们以圩田为例探究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揭示了它曾经是湖泊,在人类围湖造田中变成了一大片既是“宝”又是“灾”的圩田,而如今人们又愿意退田还湖,让它回归本真的湖泊面貌,从而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圩田“从湖泊中走来,又将回到湖泊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变化历程反映着人地观念的改变,促使人地发展更加协调。

PPT展示课堂小结:巢湖圩田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图11)。

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让我们为建设美丽中国,继续探索与追寻人地协调发展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