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创新设计与实践

作者: 李雪亮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正式颁布,9月实施。新版课标同样对地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明确“核心素养”取代传统三维教育目标,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三维教育目标相比,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统领的地理教育更加具有全面性,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提升。

作为一线高中地理教师,笔者近来注重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就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而言,“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提升,进而达到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角,探索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创新设计与实践对策。

一、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

一是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显著促进作用。与局限于教室内的理论知识学习相比较,走出校门的地理实践活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探索气象奥秘”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例,学生在参观与体验的过程中,对各种先进的技术叹为观止。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尤其是在体验气象仪器使用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可见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解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见,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统领思想。因此,无论是理论讲解还是实践活动的开展,高中地理教师都应当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在设计与实践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笔者也是紧密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通过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整合起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做中学”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现阶段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现状

为充分了解现阶段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现状,笔者采取文献研究、课堂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调查研究,总结梳理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如下。

1.教师缺乏对地理实践活动的深层次认知

2017年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就已明确提出“实践活动应当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同时列举了地理实践活动实施的建议以及示范案例。然而,从笔者课堂观察、访谈的结果来看: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浅层面,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对课标中列举的实践活动案例、实施的建议等“仅了解一点”,且缺乏组织实施的经验。而关于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部分教师表示,高中阶段学生课时紧张,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耗时耗力,且短时间内对提升学生考试成绩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乐于组织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较少,部分学校甚至处于缺失的状态。

2.学校客观条件限制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设计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如硬件设施建设、经费以及课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地理观测类的实践活动为例,有关气象、天象、太阳高度角的观测,这些都需要依托专业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专业实验仪器的配置。然而,教学实际中,有专业场所和仪器的学校屈指可数。正是因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导致很多地理实践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同时,经费、课时不足等也是制约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创新设计与实践案例

1.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立足教材和课标的原则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应用,都应当立足地理教材和课标。以2022年新修订的初中地理课标为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应用地理实践活动时,要本着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进行活动设计,为促进学生地理认知能力、综合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地理实践活动的应用,应当建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而后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2)因地制宜原则

中国有句古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这句话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中,可谓是十分贴切。从地理课程性质可以看出,“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是地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注重地理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则有助于促进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应用中,教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够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3)可行性原则

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实践活动设计与开展的“可行性”。上述,笔者在阐述问题的过程中也提到: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困难。为了确保地理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务必要充分考量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场所、硬件、安全性等,规避流于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活动的开展落于实处。

2.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典型案例设计与实践

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类型很多,如观测类的地理实践活动、考察类的地理实践活动等,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以“观测类”地理实践活动为例,简要阐述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流程、对策。

(1)活动主题:探索气象奥秘,应对气象变化

本次主题活动,是基于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章节知识进行设计。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相对比较复杂抽象,通过开展观测类的地理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兴趣和能力。

由于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观测类的实践活动,选取学校所在地的气象局进行。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时间大概在半天左右。主题活动的形式,以学生实地参观、听取气象局讲解员讲解、学生亲身体验气象仪器的使用为主。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气象信息的收集、处理过程;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以及播出原理等。

(2)活动组织实施:精心设计师生任务表,强化过程组织

相比较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授而言,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难度更大。因此,在本次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基于实践活动的基本目标,精心设计了活动目标、活动“任务表”。其中,实践活动目标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而活动任务表分为“教师任务”“学生任务”两大模块,每一个任务模块均有对应的活动内容和设计意图。同时,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气象局工作人员的对接,精心设计活动流程,具体如下。

①活动前集合:流程介绍与任务分配。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组织学生集合,并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为负责人。教师介绍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的流程、任务分配以及需要实现的目标,同时将教师设计的主题活动任务单分发给每个小组负责人,为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以及任务完成奠定基础。②活动组织实施:参观与体验相结合。本次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参观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按照参观流程,学生在气象局专业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参观气象局各种展示系统(如球面科学展示系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RS、GPS、GIS)、参观网络信息监视中心和气象台录制室。在人工影像天气指挥中心,学生观看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科普视频,对人工降雨的原理也有所了解。其次,强化学生的体验。在地面气象观测台,学生在气象局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相关仪器的使用,了解了风向、气温、降水和湿度等测量方式。亲身体验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③活动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小组评价相结合。本次活动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小组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小组的评价,教师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精心设计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评价表”,细化评价内容,为实现精准评价奠定基础。同时,针对本次实践活动的优势与不足,教师也进行了客观的点评与分析,为进一步优化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应用奠定基础。

四、结语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笔者以“探索气象奥秘”为例,就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设计实施的流程以及活动评价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与分析,为一线高中地理教师科学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与局限于课堂的理论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以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实践活动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