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类课程的效果评价及优化策略

作者: 王梅梅 杨永春 贾卓 李楠 唐小梅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类课程的效果评价及优化策略0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他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新理念为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课程思政的概念也由此提出,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源头。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3]。这初步构成了新时代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2021年《兰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文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构建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成效”,指出全校上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明确提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就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实践的教学活动,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建设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就是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当前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4],及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设计等方面。文兰娇[5]、展正然[6]、刘宏富[7]等人分别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媒体技术下大学数学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的路径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同时,学者也对红色文化融入其他课程的途径和价值进行了相关研究,陈俊对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分析[8],范方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进行了探索[9],刘建平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资源的路径进行了分析[10],张哲等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途径进行了研究[11],陶干臣等对红色文化融入现代体育教育的理论和逻辑进行了分析[12]。但是地方特色文化与城市规划类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及融合效果评价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定论,另外,涉及中国西北红色文化的课程思政也为数较少。

一、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类课程的基础逻辑

1.目标价值高度趋同

地方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其伟大的精神力量是资政育人的重要资源[13]。“现代区域与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基本问题”)是兰州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骨干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同时课程内容有较多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视域下城市规划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现代区域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基本认识城市规划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观念。同时,授课对象主要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课程思政的理想群体。

2.主体内容融会贯通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城市规划是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4]。“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要“精”和“正”,要有“代表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城市发展新理论所包含的思政内容见表1。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教学要点

当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市从增量发展逐步向存量优化转变,传统的外延式扩张模式难以为继,通过城市更新的内涵式挖潜,可以充分挖掘存量空间的价值。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教学要“从专业入手,就德育落脚”。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相关课程教学中善于挖掘潜在地方元素,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提升城市规划的落地水平见图1。

首先,点亮专业学习的专注度,抓住思政元素的关键点。目前“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教学以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为主,为了达到更好的思政效果,在讲授课程中需要更多融入“绿色发展”和“红色基因”等相关思政元素。在“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讲授中,要从专业入手,就德育落脚,点亮专业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同时,抓住思政元素的关键点与专业学术的精密度。课程思政教育不应该机械地进行,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爱好等,找准兴趣点,讲授内容落地,增强课堂吸引力。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把具体的、真实的、鲜活的事实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用事实说明理论,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空对空,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因生动具体而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可信的史实材料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既体现了思政融入,也体现了学科优势,这契合习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的讲话精神。

其次,增加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理论与相关规划实践,融入优秀文化增加地方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确立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中,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及城市规划法规,增强城市规划的严密性和严谨性,提升城市规划质量。因此在规划中,要考虑城市地方特色,地方特色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感受性不强的问题[16],还要考虑城市物质性老化问题,让城市从衰退走向再成长,避免城市走向衰败。另外,也要考虑城市的功能性缺失问题,规划中需要针对城市的短板,有针对性地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此外,规划中也需要注重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让城市留得下文脉、记得住乡愁[17]。最后,解决好城市土地资源瓶颈问题,让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和高质量。

最后,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命线[18]。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9],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且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事业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要求[20]。

综上,将提升专业素养和弘扬优秀文化的思想贯穿于本门课程的始终,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构建规划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深入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和思想方法,学深悟透、研机析理,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效果评价

“城市规划基本问题分析”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知识与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规划观念的同时,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责任[21]。基于此,本文选取对“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

1.指标选择

为充分了解当前“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根据许艳红和白薇等人的研究[22-23],编写了关于 “课程思政”现状的调查问卷,指标设计如表2所示。“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采用了8个维度共32个指标。通过对118名选修“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研究生进行与“教育思政元素的认知”有关的问卷调研。通过1对1收集数据,最终获得了118份调查问卷。

2.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有39.83%的研究生“大概知道”“课程思政”,其中选择了“大概知道”“课程思政”,仅有38.14%的学生能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两个概念,61.86%的同学不能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两个概念,这表明目前针对思政教育的宣传和教育依然有待加强,研究生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还需提升。另外,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交叉较浅,思政教育渗透不够。在调研中,对于“你最喜欢哪一类课程?”的回答中,44.07%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28.81%的学生选择了通识课,17.8%的学生选择了公共课,只有9.32%的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哪一类课程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最大?”的回答中,只有38.98%的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学生选择了专业课,通识课和公共课。这说明在高校其他课程教育中,有待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完美地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公共课。

同时,学生认为在甘肃省进行“课程思政”,应该融入青山绿水、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和红色文化。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SEM)[24],对118名选修《现代中国区域与城市规划基本问题分析》的研究生进行“教育思政元素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该模型的CMIN/DF为3.795,CFI为0.626,AIC为1818.687,ECVI为15.544,显示模型有效,结果可靠,可以用于分析,模型结果见图2和表3。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认知红色资源”“传承中华精神”和“传播红色文化”。“思政内容”和“核心素养”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其次是“文化载体”及“授课方式”,此外,“甘肃规划”和“甘肃资源”对于课程思政的影响不足。其中“思政内容”和“核心素养”对课程思政的影响更加明显,“文化载体”及“授课方式”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辅助。

“思政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方面。“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职业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

“文化载体”中的“人”“物”“事”“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其中“物”“事”的载体作用更加明显,这就促使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加强“物”和“事”的讲述。在“授课方式”中,学生认为“沉浸体验”和“翻转课堂”可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同时,“自然融入”和“探索创作”是课程思政的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沉浸体验”,身临其境去感知与感悟。同时,利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在实践中内化感知,深化感悟。

“甘肃资源”和“甘肃规划”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不足,调研中学生希望在甘肃省的相关文化资源开发中更多地融入“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和“青山绿水”等元素。甘肃省的相关规划也应该加入“红色精神”“改革创新”“绿色生态”和“一带一路”等内容,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来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