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秦岭生态意义的地学解读

作者: 王斌 岳大鹏 张瑾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视察陕西秦岭时高度概括了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由此引出系列问题:秦岭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如何理解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与“中央水塔”的含义?从地球科学角度解读秦岭的生态服务功能,秦岭是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和南北方分界线,秦岭地处南北地块缝合带、两大水系分界带、南北动物交汇带,也是古代国家管理的稳定器,符合“和合南北”的特征。秦岭同时是我国的中央公园和中央水塔,体现出泽被天下的生态价值。秦岭生态保护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人地共同体理念和防治结合理念。

关键词: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P931;P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12-0003-06

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1]。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战略地位。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指导下,秦岭的生态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视察陕西秦岭时高度概括了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一新的定位对秦岭在资源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出系列问题:如何理解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与“中央水塔”的含义?本文试图从地理学角度解读秦岭的生态意义和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一、秦岭的名称由来与范围界定

1.秦岭名称的由来

秦岭是我国中部的一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既是一条山脉的名称,也是一个地域概念,作为山脉,也称为南山、终南山、秦岭(山脉)。在历史上,因战国时期,秦岭以北为秦国,故得名为秦岭;在西汉时期《史记》中尚称为“南山”,秦岭作为地理名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班固所著《西都赋》[2]。秦岭以北是秦国的根脉所在,古代秦人在此依靠肥沃的土地逐渐崛起,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朝。

从地质上来看,秦岭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秦岭山脉最初成型于两亿多年前中三叠纪中国南北板块的碰撞拼贴,直到五千万年以来的新生代剧烈隆升形成今天高耸的山脉和渭河盆地相伴而生的盆山地貌格局[3-4],其南、北部的界线相对一致,东、西部界线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图1)。

2.秦岭是关中的“后花园”

狭义的秦岭只限于陕西段,位于32°N~34°N之间,横亘于渭河盆地(关中平原)和汉江谷地之间,东起蓝田、商洛灞河—丹江河谷,西到宝鸡嘉陵江河谷,南隔汉江谷地与大巴山为邻(图2)。狭义秦岭东西绵延400~500km,南北宽达100~150km,全部位于陕西省境内,面积约55 000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地域范围覆盖关中和陕南7市21县(图2)。狭义秦岭无论从生态系统服务还是水源供应角度都可以称得上是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平原的“后花园”。

3.秦岭是“中国脊梁”和黄土高原南界

广义的秦岭西起岷山以北,东起河南伏牛山,横跨甘肃、陕西、河南三省,东西长约800km,主体位于青藏高原东缘3 000m等高线之下。广义秦岭作为黄土高原的南界,西接青藏高原,东临华北平原[5]。地质上的秦岭范围则更大,西起甘川交界的岷山,经陇南和陕南,向东包括豫西伏牛山、熊耳山,豫、鄂交界处的桐柏山,以及豫、鄂、皖交界处的大别山,走向变为NW-SE,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带变为丘陵,走向为NE-SW,合称“秦岭—大别造山带”,东西绵延1 600km。从地质构造上来说,秦岭东西向伸展横贯中国大陆中部,是我国大陆北方华北板块与南方华南板块的拼接缝合带,形成中国大陆构造骨架,控制了我国主要大江大河形态,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地的脊梁”[3]。

二、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合南北

1.过渡带上的“和合南北”

传统上认为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主要有两个标志:分界线大致相当于1月0℃平均等温线和多年800mm平均等降水量线。在这两个重要气候指标影响下进一步扩展为:南北分界线、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界线、长江黄河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界线、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界线等(表1)。

但若细究起来,就需要确定秦岭作为南北分界线其具体位置在哪里?由于秦岭并不是一条独体山脉,而是由多条大致平行的山脉共同构成的一个北仰南俯的东西向延伸的宽大山地,秦岭山体范围空间辽阔,在内部夹有诸多小型山间盆地。因而在具体划分南北分界线时就出现了秦岭北麓、秦岭主脉(即黄河与长江水系分水岭)和秦岭南麓等三种截然不同的划分观点[6]。以秦岭北麓为分界线,是考虑到秦岭分水岭脊偏北,造成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就可以将秦岭山地整体划入北亚热带[7]。以秦岭主脉为分界线划分南北方,是由于秦岭南北坡自然基带存在一定差异,分别属于两个不同垂直带谱,如果以秦岭山脊为准将其分为两个自然区,则南北方的划分方案简单易行且界线清晰明确,不易出现混淆[8]。而将南北方分界线划在秦岭南麓,是由于秦岭南坡海拔约1 000米以下地区无论是气候和土壤还是植被与物产类型等都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特征,与秦岭高海拔地区和北麓截然不同[9]。

秦岭作为南北分界线的地理角色和生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关于分界线位置具体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迄今依然众说纷纭。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人将中国分界线简化为一条边界清晰、位置固定的狭窄线条,而未将其看作一条南北纵深变化,逐渐过渡的“带”。2010年,兰州大学研究团队依托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手段,综合气候、地理、人文等多方面数据,发现南北“分界线”其实应是数十千米至上百千米的“分界带”[10]。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水热条件等多种地理要素也随之在秦岭地区摆动,因而,将秦岭称为有纵深可移动的“南北过渡带”比起单纯的、有固定位置的“南北分界线”更合理,前述关于秦岭南北分界线位置的争议也就不复存在了。秦岭相对来说是一个整体,是中国的南北方过渡带,秦岭作为中国的脊梁,其南北两侧分别孕育了中国的两大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也使自身变成了一个具有南北过渡特点、“和合南北”价值的特殊地域,体现了秦岭与其周边的地缘关系和格局。

2.“和合南北”的表现

(1)南北地块缝合

一般认为,陕西境内的秦岭构造带,按地质构造可划分为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和南秦岭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南缘在构造环境上独具特征,自成一带。从宏观地质考虑,它又应属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南秦岭是具扬子地块统一基底的古被动大陆边缘性质的构造带。而夹于上述两带之间的北秦岭,北以洛南断裂,南以商丹断裂为界,近东西方向延伸上千千米,是秦岭造山带构造变形最复杂剧烈的区域[4]。

(2)两大水系分界

春夏季节,源自太平洋的东亚夏季风携带大量水汽,一路向西北,遇到秦岭,高海拔的冷空气凝聚,变成雨水降临山中;冬季,从西北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方向来的冬季风不但使这里的气温降低,还带来大量粉尘。因为秦岭山脉地形复杂,海拔较高,这里又堆积了大量积雪,难以融化,为秦岭地区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储蓄了源泉。习惯上以秦岭主脊分水岭为界,分水岭以北属黄河流域的渭河和南洛河水系,以南则汇入长江的两大支流汉江和嘉陵江。嘉陵江南流进入四川盆地、南洛河沿构造断陷向东在洛阳盆地流入黄河。汉江上游穿越山峡,弃腾流急,渭河中、下游蜿蜓曲折,水流平缓。汉江、渭河呈玉带状沿陕西秦岭地区的南、北边缘蜿蜒东流,分别注入长江和黄河,最后归宿于东海和渤海[11]。

(3)古北界与东洋界动物交汇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古北界与东洋界。我国动物区系根据陆栖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和鸟类的分布情况,可以分为东北、华北、蒙新、青藏、西南、华中和华南等7大区,其中前4个属古北界,后3个属东洋界。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中国境内的分界线正好通过秦岭—淮河一线。正是由于两大动物分区在秦岭的交汇,在此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12]。

(4)古代国家管理的稳定器

巍巍秦岭,如巨屏般横亘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得秦岭地区形成了水田旱地共存和南北文化交绥的地理景观。关中,是周秦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川盆地,自古为西南地区重要人口聚居区,出于政治军事、商贸文化的需要,两地之间经由汉中的交通往来频繁,先民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在万仞千峰间的秦岭寻觅出了道路,后经官方不断修缮,逐渐形成了连通南北的秦岭四大古栈道,自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这些古道起到连接西南地区和关中乃至中原地区的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依然是现代公路和铁路交通的通道,秦岭也由此成为古代国家管理的稳定器。

(5)秦岭地域特色与文化

一方面,秦岭的高大山系造就了秦岭文化中的暖温带、温带山地物产:林特产品、药材;另一方面,秦岭的阻隔造成陕南与关中文化的巨大分野:温带旱耕文化与北亚热带水旱文化(图3)。

<F:\张毅20221206\地理教育202212\王斌-3.eps>[图3 秦岭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

山地景观形成秦岭的民居特色:山坡、丘陵与河谷的小型分散民居。秦岭体现了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交绥的过渡性山水文化特色。北亚热带气候较多的降水(800mm以上)形成了汉中安康水田旱地文化特色:大米、内河航运、亚热带水果与农作(茶叶、柑橘、桑园)。在此基础上,汉、巴蜀、楚地相接壤形成过渡性的饮食及语言文化。

秦岭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粮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5%~90%。关中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0%,以冬小麦为主,播种面积占40%~60%,棉花和玉米次之,占10%~25%,豆、油菜、水稻和黍粟很少,不超过8%~12%。关中灌溉条件较好,可一年两熟,复种指数150%左右,轮作倒茬以冬小麦为中心。在耕地较多而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冬小麦连作多年才倒茬,用夏季休闲的办法恢复地力。

秦岭山地地形崎岖,耕地面积较少。山区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农作物分布的差别很大。浅山丘陵热量条件好,多一年二熟,深山二年三熟,也有一年一熟的。高山受热量条件限制,只能一年一熟。秦岭浅山、川道有水稻和冬小麦种植,且多夏玉米。深山以春玉米为主,马铃薯、豆类次之。高山温度过低,多黑麦和养表,也有春玉米种植。

秦岭南坡雨量较多,盆地灌溉条件较好,故多以水稻为中心轮作倒茬,一般是水稻、冬小麦一年二熟,连作几年后,用油菜、蚕豆或绿肥倒茬。在水源不足或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以小麦复种玉米为主,豆类和薯类为倒茬作物。对于一些经济植物来说,秦岭南坡冬季温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油桐、乌桕、樟树、柑桔、油茶、茶、桂花、枇杷、毛竹等都能生长。

汉中盆地耕地集中,地势平坦,灌溉方便,盛产水稻。复种指数190%,粮食作物种植以水稻占的播种比例最大,占秋粮播种面积的40%~80%;次为冬小麦,约占夏粮播种面积的50%;玉米、油菜很少,只占10%。此外,红薯、马铃薯、豌豆、蚕豆只有少量种植。其它较小的盆地如安康月河盆地农作物种类与汉中盆地相似,只是杂粮比例稍大。商丹盆地介于汉中盆地与关中地区之间,处于南北过渡区域。

三、秦岭的生态价值:泽被天下

1.中央公园

秦岭是我国南北生物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和过渡地区,植被类型包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及灌丛、草甸等,垂直分带明显,生态系统多样,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截至2020年底,秦岭森林覆盖率已达69.65%。并且保留有很多古老的第三纪孑遗物种,如银杏、水杉、水松等,在植物区系和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在秦岭还分布有很多国家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8种,陕西地方重点保护植物56种,如珙桐、杜仲、大果青杆、太白红杉、秦岭冷杉、水青树、连香树、山白树、独叶草、星叶草等。在茂密的森林中还活动着大量珍贵的鸟类和野生动物,如国宝大熊猫、朱鹮、羚牛和金丝猴等。秦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