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教学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林飞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国家考试中心2016年10月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1],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区域地理具有知识分散、涉及面广等特点,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汤国荣在对地理教学创新研究中提了“以原理阐释事实”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采用主题探究的方式,这就是典型的区域主题教学。李晓军提出基于主题设计的区域分析方法是确定主题、选择区域、开展探究活动[2-6]。

基于对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对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探究式教学来引领学生地理思维的养成以及地理教学情境,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的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广东省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成长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主题情境式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组开展了主题情境教学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实践研究,旨在探寻有效的课程资源。

二、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1.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有几点: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设适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等。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思维的线索,设计教学主线,培养、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和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标》明确了地理教育的总体目标,“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回答了地理高考命题的方向。那么,设计有效的地理课堂,以促进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达成理俨然成为我们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与践行之方向。以课堂优化与变革来回应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之目标,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研究地理课堂,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如何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思维,是我们一线教育者深感困难和困惑的地方,是我们持之以恒去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2.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的要求

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强调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意义。也就意味着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纯是知识的学习,也要结合地理主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通过地理主题情境式教学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

3.当前地理教学发展需要

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区域性、拓展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觉很困难,没有思路。随着多媒体等技术的普及,教师和学生能获取的地理资源更多,但是如何能高效运用资源来应对教学的需求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地理的理解只是浮于几个地理表象,那很难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从而促进地理教学发展。

4.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主题情境式教学,即以主题整合内容,以主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研究价值

1.应用价值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题情境式教学是希望学生在良好的、具有高动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主题情境式的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微小的地理现象,认知区域,深挖地理原理,从而培养地理思维,逐渐养成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难以有独立的地理思维,在面对全国卷的考题中往往也发挥不出高水平。主题情境式教学可以围绕一个确定的、小切口的主题来展开课堂教学,能打破教材原有的固定系统,在课堂中,学生可以把已经学习的知识通过思考建立联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更加适应未来千变万化的考题。

2.学术价值

有助于地理教学法和模式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我国目前对于主题情境式教学时间还是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英语、语文等语言学科。进行主题情境式地理教学实践的研究,可以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提供更多的方案,也一并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三、研究成果设计、改革、实践探索

(一)开发课程(设计导学案)

目前中学阶段开始的第二课堂以及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本课题组根据本区域学生的实际情况开了具有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以及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的课程。

(二)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本研究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本课题组教师直接对自己所从事区域地理高中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探究与总结。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个案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以及对比的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适应了当前课程和高考改革的需要,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开展主题区域探究活动时,要紧紧抓住主题、区域、探究这三个关键词,方能有效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主题的选择

(1)源于社会生活

地理资源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中无处不在。选择来源于社会生活,特别是本地生活的地理素材更让学生容易接受。

(2)源于新闻热点

新闻热点是指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和欢迎的新闻或者信息,或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新闻热点比较新鲜,往往能吸引学生极大的兴趣与求知欲。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关注新闻热点,甚至有时新闻热点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比还会出现认知矛盾,这样的新闻就可能成为好的地理主题情境素材。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分析新闻热点中与自身生活经验的不同。

(3)源于视频资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影视资料。除了传统的电视节目之外,各大视频网站上还有很过高质量的自制的纪录片,甚至是短视频网站上的热门视频也可作为地理为主题的素材。视频资料最大的优点是直观、趣味、主题突出,在课堂中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更快地切入主题。但视频资料种类和数量太多,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有发现的眼光,及时把有价值的视频资料保存下来,建立视频资料库,以便选取使用。

2、区域的选择

区域是主题发生的背景,主题的探讨必须要落实在一个恰当的区域上,因此区域和主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有助于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从而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地理主题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1)确定主题情境

实施区域地理教学需要在地区的文化、自然、经济、人文、资源等层面上遴选出典型案例,并根据该主题构建完整的思想链。

(2)寻找探究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主动探究。确定主题情境后,需要利用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寻找探究问题,教师需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结合本节课的主题情境,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创设出一系列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另外探究问题的设计还应该分层次、分步骤、有组织地呈现。

(3)实施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以学生小组合作类活动为主: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完成统一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推理、讨论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教师在实施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及时对小组内的分工进行了解,以便促进学生高效率地完成探究活动。

(4)展示探究结论

探究结果展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主题情境式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用黑板展示,也可以用投影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同学们在下面根据展示同学的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5)实施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上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小组互评、组内评价、行为观察、教师口头评价、书面统计评分等方式。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兼顾教师的评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小组凝聚力、归属感,还可以激励学生。

4、探究主题

从总体上看,区域主题的遴选应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基于这一认识,课题组确立了《区域主题探究课程》的探究主题共80个。世界区域40个(1)寿司(水稻种植)(2)樱花(气温的递变)(3)合掌屋+雪墙(4)工业的集聚与扩散-以日本汽车工业为例(5)洞里萨湖(热带季风)(6)热带经济作物产地与锡的王国(7)自然灾害多发之地(8)印度半岛的干湿两重天(9)印度的深水稻种植与IT产业(10)吉尔吉斯斯坦的海——伊塞克湖(11) “丝路”上的区域合作-中哈石油管道(12)消失中的咸海(灌溉农业)(13)大河出天山(中亚的河流)(14)世界奶粉看欧洲 (15)阿尔卑斯山的雪(16)别具一格的葡萄庄园(17)俄罗斯的重型工业 (18)北极航线和石油开采(19)抑郁率最高的国家(人口、气候)(20)德国传统工业的兴衰(21)大裂谷上的串珠状的湖泊(22)阿斯旺大坝的功与过(23)非洲象的命运(24)南辕北辙的非洲海洋航线(25)干旱虫灾与粮食危机(26)非洲土著居民的人体彩绘(27)因纽特人的雪屋(28)鬼斧神工-科罗拉多大峡谷(29)现代农业-地区专门化(30)10巴西与足球(31)流浪在科隆群岛的企鹅(32)美国产业转移-从冷冻地带走向阳光地带(33)四季如春的基多(34) 大湖效应-五大湖雪带(35)物种天堂-安第斯山脉(36)澳大利亚大堡礁(37)可爱的考拉(38)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 (39)迷人的夏威夷(40)新西兰神奇的摩拉基圆形巨石阵。

中国区域40个(1)北方的盐田(山东滨州、山西运城等)(2)东北的冻土与湿地(3)现代的小麦种植(机械化农业)(4)秦岭(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不同)(5)有求必应的蔬菜大省——山东(寿光蔬菜、大钦岛海带等)(6)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大同土林(流水侵蚀)(7)巍巍太行(地质地貌、交通线路)(8)崛起中的雄安新区(9)朝鲜族的最爱——明太鱼(明太鱼产业)(10)黄河的滋养(宁夏的西瓜、枸杞等)(11)灌溉农业(吉林前郭灌区、新疆、宁夏等)(12)利在千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13)奶牛与牛奶(14)北方的新能源(风能、光伏电站等)(15)丝路经济与民族风情-以哈密为例(16)荒漠中的高科技——西部云基地(17)农牧交错带上的荒漠化(18)新疆的瓜果(农业区位因素)适应性强的作物(向日葵、土豆、辣椒、西红柿等)(19)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20)玛曲湿地——黄河上游的“蓄水海绵”(21)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武夷山红茶(22)高山深谷的馈赠----雅鲁藏布的河谷农业(23)与地震相伴相生的人间仙境----九寨沟灾后旅游前景(24)水火交融——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与伏旱(25)剃光了绿“头发”,露出了红“头皮”——江南丘陵的红漠化(26)就地取材之典范----海南洋浦千年古盐田的晒盐智慧(27)小渔村的逆袭之路----深圳与上海发展条件比较(28)能体验真实版“过山车”的逆天工程----雅西高速(29)巡天利器----“中国天眼”(30) “隔壁村”有原料的优越感----广西凭祥(31)阴阳协调的风水宝地----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32)粤港深度合作区----广州南沙自由贸易区(33)舞动着的巨龙-长江经济带(34)喀斯特与石漠化(35)酸酸甜甜就是我----江西赣南脐橙(36)云南物种基因库与中药材基地(37)来这里尝尝带鱼界的“爱马仕”----舟山渔场(38)卫星发射中心里的后起之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39)一江两河-西藏的“聚宝盆”-河谷农业(40) “晚风吹着树影 安慰着青春寂寞的美”----倒淌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