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作者: 黄彩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把握阅读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字或语言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阅读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故此,语言文字作为探索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助力拓展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解析文本语言,理解文本内容

若将课文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就好比树枝上的叶子,每片树叶都有独特的姿态,展现出不同的美感,其表达内容、情感传递也有明显差异。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帮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水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基础等方面,为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阅读方式,展开深层次阅读,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揣摩课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与表达思想,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会语文阅读的趣味性,内化语文阅读知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将相和》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入手,通过解析文本语言,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想要扮演的人物,展开角色扮演阅读,使学生在解析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文本解析情况,进行阅读教学的延伸,通过为学生讲述战国时期的典故,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效率。

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文本解析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喜欢的人物角色,如秦王、赵王、蔺相如等进行分角色阅读,同时还要注重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表演过程:

廉颇:天下都知道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绩赫赫。他蔺相如有什么厉害之处,就凭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要是碰到他,非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旁白:廉颇此话传到了蔺相如耳中,蔺相如索性请了一天病假,没有上早朝,避免和廉颇碰面。

大臣:蔺相如非常怕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蔺相如:我为什么要怕廉颇呢?请诸位大臣想一想,廉颇将军相比于秦王,谁更厉害?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根据课文特点,通过文本解析阅读,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提高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人物情感揣摩中,进一步体会廉颇、蔺相如等不同人物的特点,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

二、利用依赖心理,引导深度阅读

“惯于依赖”作为多数小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根本原因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往往将家长或者教师的判断当作自己的认知,使学生对于学习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性,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应用。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须合理把控学生的依赖心理,让学生参与到深度阅读之中,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正确的阅读习惯、价值观念、审美理念通过依赖心理,不断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认知,提高学生阅读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课本的特点,通过把控学生的依赖心理,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带领学生展开思考与分析,使学生快速掌握语文阅读的有效方法,实现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曹冲称象》这一课时,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从课本内容入手,利用学生的依赖心理,精心创设探究性阅读问题,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指导,让学生思考“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小孩”,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对曹冲的看法,强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有效运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化解阅读难题,提高阅读效果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打破自己对课文内容固有的认知,想一想如果你就是曹冲,你会采用什么办法进行大象的称重呢?

教师:看来这个问题难倒大家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在我们生活中,如果称量某种物品,应该运用什么方法?

学生:我觉得平衡称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一样,我们可以把大象固定在一侧,另一侧站上人,当大象和人的体重保持平衡时,通过测量人的体重,就可得出大象的体重。

教师:同学们实在是太厉害了!居然能想到这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阅读中,打破自己固有的阅读认知,将阅读内容联系实际,有效地化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运用学生的依赖学习心理,构建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深层次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赏析课文修辞,感受表达妙处

文本赏析并非只针对词句的赏析,还包括修辞方法的赏析。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使课文表达情感不尽相同,有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文章的气势,有的能增添文章的灵动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课文修辞赏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文品鉴能力,使学生感受课文的精妙之处,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例如,小学部编版《观潮》这一课,此篇课文语言精练,生动逼真,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精彩段落加以修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运用小组合作阅读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与讨论,进一步解析课文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把握课文的本质,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阅读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将来潮时天气变化、人潮汹涌景象表达出来,如果我将这段话进行简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简化的文章,好不好?

简化内容:下午一点时,传来了很大的响动,周围人们激动起来了。有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即刻向东望去,江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又过了一会,响声似乎更大了,只看到东边出现一道白线,人们又沸腾欢呼了起来。

学生:都知道大潮来临之前会出现一些现象,就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从远处传来了隆隆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但是老师刚刚把此部分修辞去掉后,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影响了作者的情感抒发。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文修辞鉴赏,引导学生投身于深层次阅读学习当中,通过品鉴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作为综合性学习能力,是通过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应用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注重着力点的把控,通过解析文本语言,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并利用学生的依赖心理,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阅读,让学生在课文修辞赏析中,领略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百灵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