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人物传记 构建语文高效阅读课堂
作者: 王素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作为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建立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引导,在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传记类的阅读文本,更是成就教师“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人物传记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中收获对优秀品质的认识、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实现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发挥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价值。
一、激发阅读兴趣,感悟阅读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蓬勃发展的特殊阶段,因而其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理,但由于其生活资历尚浅,对学习的内涵认知尚处于懵懂阶段,很难将这份好奇作为语文学习的支撑力量。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并使其保持阅读热情,以便于后续阅读学习活动的展开。
以《西门豹》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从文题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标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呢?”有些学生提出:“西门豹的名字有点特殊,好像没有见到过,这个人真实存在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适当为学生介绍“西门”这一特殊姓氏,并解释西门豹为战国时期的一位官员,其事迹被写入《史记》,相对真实客观。学生大致了解西门豹的基本情况后,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带大家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去漳河的邺看一看,了解西门豹这个人做了什么事,去品一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很快便融入文本阅读中。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以贴合学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思考关于文本阅读学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其理解人物形象打下坚实基础。
二、抓住描写意图,感受人物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对于人物传记的选取,大多以历史名人为主,其中很多都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或是政治家,而前人的事迹品质历经沧桑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导致人物形象受历史文化的影响颇深,其功过难免存在争议。因此,教师应当抓住人物所在的历史时代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揣摩作者的描写意图,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会分辨和感受人物身上值得学习和发展的优秀品质,使其转化为学生人格塑造的可靠依据。
例如,在《军神》一课的导入部分,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军神’二字,你有什么想法?”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课题和教材图片所表达的信息,对课题进行解读。有些学生回答:“从字面意思看,他应该是军队中神一般的存在,打仗很厉害。”有些学生做出补充:“图上的人正在处理伤口,我想到他可能和关羽一样,不怕疗伤之苦,所以才被称‘神’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均做出肯定评价。在突出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时,教师紧扣主题,带领学生对人物对话进行深度剖析。教师出示沃克医生夸赞刘伯承的话:“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教师对此提出问题:“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吗?互相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提出质疑:“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会说话的钢板’呢?”教师做出提示:“钢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坚硬!”而后教师便总结医生称刘伯承为钢板是对其坚强意志的肯定和赞赏。
由此可见,教师把握文章中人物对话对于人物本质精神的重要体现,并以之为提升学生阅读层次的关键点,实现学生对作者对话描写意图的了解,从而感受到人物的可贵品质和优秀人格,为学生阅读学习又增添一份独特的意义,从而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探寻历史足迹,实现课外拓展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因而其在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对此,小学教材对部分选自名篇名著的文章进行了删改,多数人物传记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来展现人物某一方面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全面了解。而每个人物事迹都是倚靠历史时代背景而发生,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适当的课外阅读,探寻历史的神秘足迹,了解每个人物背后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环境去剖析人物,方能有所收获。同时,也能够实现阅读拓展、作文素材的积累等。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过程为例。在导入部分,教师结合该单元已学习过鲁迅文章的情况,要求学生对鲁迅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前面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学习,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样的印象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归纳段意之后,教师逐段带领学生分析作者眼中的鲁迅形象。在分析第一段时,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世人为鲁迅逝世而感到悲痛的场面,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如此受人爱戴?”教师提示学生:“作者对于鲁迅受人爱戴的原因,只通过一些与伯父相处的家常事来表现,其实还不足以道尽世人对鲁迅先生的尊敬。”接下来教师便向学生展示鲁迅所处年代的历史资料,并说明:“当时鲁迅身处动乱之中,但他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试图用笔唤醒受到压迫而沉睡的人们。他的大义和爱国情思也是世人爱戴的重要原因。”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去查阅更多历史资料,为深入了解鲁迅、理解课文中鲁迅的形象创造前提条件。
教师对于人物形象的剖析,可以适当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完善其对人物的分析,实现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从而进一步实现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教学。
四、开展写作训练,巩固阅读成果
语文阅读是学生有效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读”与“写”的关系,将学生阅读的目的进行必要的拓展,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助其获得写作能力的增强。教师在学生学习人物传记过程中或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写作训练,学习阅读文本中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或是对人物事迹表达自己的想法等,以此巩固其阅读成果。
例如,在《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伟人革命之路的艰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理解文中一群可敬之人的形象。首先,教师为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毛泽东在悼念张思德同志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而后,教师为学生介绍张思德的主要事迹。接下来,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之后,不作过多的总结,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篇幅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革命者的情感以及革命之路的看法,完成之后再进行交流汇报。
写作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适当穿插,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在写作中投入更为深刻的情感,从而发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价值。教师应充分把握人物传记阅读教学的核心,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适宜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人物传记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人物传记的阅读重点,适时地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并且通过课外拓展阅读的方式,实现学生对人物故事背景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助力学生深度剖析人物,以此领悟人物品质,实现课本人物“榜样”的塑造,打造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现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