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教学对策分析

作者: 刘娟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注重问题设计成为强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问题成为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阶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此,教师应注重问题设计环节,确保问题能够打破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才能使问题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问题适当,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听得明确、便于分析,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探究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解题效率进一步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注重问题设计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能够带领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设计展现其引导作用,不单单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针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问题设计,突出启迪性、引导性特点,使问题成为点亮学生学习之路的启明灯,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为了使问题设计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还要将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当中,强化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入手,围绕教学内容,突出问题设计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精心设计“这个知识与我们过去所学习的哪部分内容有联系?”“你认为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等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有了新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空前高涨。为了解决该问题,学生能够根据过去所学习的内容,意识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对长方形进行拼剪,学生将一个长方形拼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依照长方形面积公式底乘高,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出问题:“如若用S代表平行四边形面积,a为平行四边形的底,h为平行四边形的高,你能用字母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写出来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轻松写出字母表示公式,即S=a×h,并在实践探索中,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突出引导作用,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之前,还能为学生的思考、学习指明方向,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点、面积公式,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二、促进问题设计层次作用的发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成功阶梯。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层次性的数学问题,不但能让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对学生展开分层教学,让不同层级的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完整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组织中,还要为学生精心创设实践教学问题,突出问题的连贯性与层次性,使学生的思维不会由于问题跨越过大,而出现断层现象,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利用问题的导向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即从浅层思维学习逐步转变成深度思维学习,以便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精心创设层次鲜明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定义、概念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小数吗?”“小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说:“我在超市的价格签上看到过小数。”还有的学生说:“我在食物的营养表上看到过小数。”实现数学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能够带给学生一种亲切感。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继续向学生提出深层次问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对数的大小变化有哪些影响?”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有的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会使数变小,而向右移动会使数变大,使学生快速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突出问题的层次性、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注重层次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浅层认知逐渐向深层认知过渡,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注重问题设计思考作用的发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授学生准确的解题技巧,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解决相应的学习难点,扫清自身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解题效率的提高。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具有反思作用的问题创设,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了解,以便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适当提出具有反思性的问题,让学生二次思考、自我回顾学习过程、再现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从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加以弥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保障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以“长方体”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扮演好教学的引导者角色,对于每个知识点都要设置具有思考作用的问题,不但要使其具备良好的思考价值,还要兼顾应用问题,避免问题设计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对学生提出问题:“长方体的面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给我们数一数吗?”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长方体有6个面。”还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有5个面。”教师要求答案不同的学生站在台上,亲自数一数长方体各个面,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践观察,最终达成统一共识。随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出思考性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你能继续说一说,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新发现吗?”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学生根据上一个问题,积累了实践经验,对于教师刚刚提出的新问题,大多数学生都通过实际测量、对比观察的方式进行探究,此时大多数学生发现:“长方体各个面相互对应,且面积相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进行实践演示,验证学生总结的观点,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思考作用显著的数学问题,从而指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大胆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反思、对比观察、实践测量等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纠正存在的错误观点,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同时,还要对问题设计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展现问题的引导、层次、思考等积极作用,使学生的解题能力、逻辑思维进一步提高,夯实学习基础,实现教学预期目标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胜利希望小学)(责任编辑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