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策略

作者: 葛国兴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实施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既能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又能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学生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和家校联合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观念;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31-03

法治观念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教育学生发自内心地遵从、认同、践行法律,做遵守法律的好公民。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未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予以高度重视,导致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不利于法治素养的形成。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法治情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

1.利用生活事例创设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联系紧密,教师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法治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了解,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理解道德与法治对社会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车辆在十字路口遵守交通规则行驶的视频资料,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交通规则有哪些、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有什么后果等。由于这些事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深刻,明白交通法规对生活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事例创设情境,既能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可以凸显法律的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2.利用问题串创设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对法治内容的理解,利用问题串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新知。小学阶段,学生的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公民身份认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了解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懂得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教师先呈现80岁老人把子女告上法庭的资料,再提出问题:“老人为什么要状告子女?你是怎么看待‘我养他小,他养我老’这句话的?你赞同老人的说法吗?法官在审理此案的时候,老人的子女都没有出庭,你觉得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吗?你知道此案的审理结果是什么吗?”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这样教学,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重要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整合教学内容,引导习得法律知识

为了使学生的法治观念得到有效培养,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习得必要的法律知识。

1.从课内习得法律知识

教材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的整合,使学生明白知法、守法的重要性。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宪法,了解宪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学习宪法的责任意识;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明确宪法是根本法和总章程,感受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维护宪法权威;感受宪法日,了解设置宪法日的意义及相关活动,树立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教学时,教师先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入手,让学生明白规矩其实就是一种法则,我国最根本的法是宪法;再把宪法内容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小组传阅,说说与生活相关的宪法有哪些;接着,带领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最后,告诉学生国家宪法日是哪一日、宪法日为什么要定在12月4日、宪法日有什么重要意义等。这样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可以深化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2.从课外习得法律知识

除了从课内习得法律知识,教师还要利用学生身边有效的资源,引导学生从课外习得一些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中的“活动园”,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道德与法治教材只是给学生呈现了一些例子,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法律有很多种,但没有清晰列出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关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自身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明白哪些是自己的权利、哪些是自己的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生感兴趣的法律知识有许多,教师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内,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让法治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

三、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治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内容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法治体验,使学生的法治观念于无形中得到培养。

1.普法宣传

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许多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兴趣不高,很难对法治教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趣味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深化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知法、懂法、用法,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维权。对学生来说,他们虽然知道自己拥有一些合法权益,但是对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不清楚。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普法宣传。首先,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张贴一些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渠道,包括投诉电话、申诉部门等。学生只有知晓这些法律法规,才能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保护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经常组织普法宣传活动,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让法律护佑学生健康成长。

2.社会调查

和法律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对于规范学生思想、言行及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数据资料,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对自己的保护作用。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国家机构有哪些》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身边的国家机构,懂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职权;懂得人民政府的作用;懂得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的职能;能够区分国家机关的性质和职能。教学之前,教师可让学生以社会调查的形式走进医院、银行等单位,了解这些单位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在课堂学习交流中,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疑惑点,如“医院、银行为什么不是国家机关”等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国家机构职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内容特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更加深刻,把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学校与家庭联合,提升学生法治观念

学校与家庭联合是提升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

1.家庭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把学过的内容与爸爸妈妈分享,让家长和孩子就共同关心的法律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有管教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及规定,感受家庭、社会、学校、司法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了解法律、关心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国际家庭日入手,让学生说说国际家庭日是哪一日、为什么要设立国际家庭日,并让学生回想一下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受到了哪些来自家庭的关爱;然后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视频与资料,让家长知道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孩子的责任,鼓励学生经常与父母谈心。另外,教师可以建立家长群,经常在群里发布一些关于家庭法治教育的资料让家长学习,以此提升家长的法律意识,使家长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关心的其他法律问题与父母进行探讨,增强学生和家长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2.学校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引发学生对法律的重视,把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国家机关的认识,增强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知道国家行使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违法必定追责;懂得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性,自觉支持依法行政,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法治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黑板报来讲解权力制约与监督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以树状图的形式把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谈谈自己对这些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存在的意义,提升法治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法治观念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春花.培养学生友善品质  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友善教育的实践探究[J].名师在线,2024(19):53-55.

[2] 沈颖.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五法[J].新课程研究,2024(23):77-79.

(责编 杜 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