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多元化教学活动组织探究
作者: 陈延飞[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中,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钻研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通过主题情境、生活实践、信息操作、合作交互、集体研讨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这样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确保学科教学顺利展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8-0077-03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性学科,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一、组织主题情境活动,激发学科思维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情境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整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切合人本主义理论,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我实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力。
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今天天气怎么样》为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主题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科思维。通过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从而引出本课教学的主题——今天天气怎么样。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对天气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对天气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展示不同天气符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解读,引导学生发现天气符号与实际天气之间的联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理解了天气符号的含义,还学会将天气符号与实际天气联系起来。教师邀请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模拟天气预报的过程。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已学的天气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天气预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课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天气现象,并制作成天气日记。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记录天气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持续关注事物发展的意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主题情境进行教学,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引入主题、探究天气符号、模拟天气预报到制作天气日记,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独立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掌握了天气知识,还培养了观察、表达和记录的习惯。
二、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策略,它强调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深入理解科学原理。与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主导型教学相比,实践探究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组织实践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设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实践活动适合小学各个年级和阶段的科学教学,在小学高年段,可以通过团队合作、项目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为例,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物体形状变化的知识。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变化,如橡皮球被挤压后能恢复原状、玻璃杯破碎后无法复原等。通过观察,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可以被改变,并且不同材料的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形状变化。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小球放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小球在容器中的形状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切身体会到容器的形状对物体的变形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导致物体产生不同的变形。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如用纸板制作简易的桥梁模型,通过加重物体的方法来观察桥梁的形状变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深入了解了形状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形状对物体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的形状可以被改变,而且能够理解形状与物体变形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观察和操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知识。
三、组织信息操作活动,拓宽探索视野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等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运用信息技术,如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又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如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与科学相关的资源,像科学实验视频、科学知识网站、科学游戏等,这些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同时,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探究科学。
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数星星》为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课堂上,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如投影仪和电脑等,给学生播放有关星星的视频,介绍星星的种类、形状和运动规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星星的外观和运动轨迹,激发了他们对星星的探究兴趣。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最后,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展示一些在各地拍摄的星星照片。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星星有些什么不同,从而拓宽了他们对星星的认知。这样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等方式来了解星星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脑软件等来进行分析、探究,深入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科学课堂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使用电脑软件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组织合作交互活动,促进沟通交流
合作交互活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通过互相协作和交流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合作交互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发现和创造的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帮助他们通过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教学苏教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动起来与停下来》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互活动。课堂上,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至5名学生组成,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关于运动与停止的常识,并让他们思考这些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再给每个小组分发一组材料,包括各种玩具和运动器械。然后,鼓励学生团队合作,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与停止方式。最后,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和理解,共同探讨并做好实验记录和总结。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起引导和提问的作用,帮助他们发现和理解运动与停止的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在课程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让他们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通过合作交互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沟通交流、合作互动的能力,还从其他小组的汇报展示中接收到新的知识和观点,拓宽了知识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
在科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互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述教学案例,通过合作交互活动,学生既习得了新的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学习成效得到明显提升。
五、组织集体研讨活动,塑造科学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组织集体研讨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和品格的形成,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塑造他们的科学精神。集体研讨活动包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实际案例的阐述和总结。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具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要注重德育渗透,通过科学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师的角色,充分体现德育渗透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扮演工程师的角色,通过实践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学生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如工作时要有严谨的态度和勇于追问、探索的精神等。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小型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如设计和制作小船、小火箭,以及组装机器人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工程思维,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完成了一个小型工程项目,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最后,教师组织集体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讨论各自的探究所得。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深入理解了所学的科学知识,并体验了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将道德教育融入科学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和集体研讨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注重德育渗透的策略,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多元化的科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科学,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科学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亮.小学科学以信息技术组织科学活动的可行做法[J].求知导刊,2021(9):37-38.
[2] 李凤.生本提问:小学科学探索活动的创新组织[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3(10):21-23.
[3] 徐燕.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组织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6):27-28.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