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 薛琼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训练、教学研究展开创新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体育学科教学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科教学存在一些固化认知,教学模式陈旧单一,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教师要有创新探索意识,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展开实践,构建完整的体育教学新机制。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3-0042-0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探索的意识,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延伸教学训练、优化教学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展开教学实践,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体育学科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度研究,适当取舍,增加一些适合的训练内容,为学科教学注入活力。体育学科教学灵活性较高,教师根据学生的训练实际,对教材内容做整合处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体育训练内容来源渠道众多,教师对教材做深度发掘、对校本课程进行有效利用、对教辅教参合理吸纳、对网络信息做筛选,都能够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内容搜集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支持。

学生对运动内容、训练形式都有个性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推出适合的运动形式,给学生带来更多训练契机。如田径运动,包含内容众多,教师要做好筛选,以提升教学效率。如其中的跳远运动,需要一定技术支持,学生对要领把握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挑选部分运动骨干,进行前期训练,并让这些学生为其他学生做示范和技术讲解。学生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课堂运动气氛逐渐形成。为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教师引入“蛙跳”等运动游戏,学生主动活动,运动效果逐渐呈现出来。为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教师推出更多运动游戏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学生运动热情高涨,教与学达成高度和谐。再如径赛项目,教师要求学生参与游戏的设计,让游戏与运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运动的主动性。比如速跑运动中,教师将跑步与游戏竞赛相结合,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跑”,有男女生追逐跑、分组接力跑、负荷跑等。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训练效果显著。学生对游戏和竞赛活动最为喜欢,说明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是比较适合的。

教师为学生准备游戏性、竞赛性运动内容,其适合性高,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效果十分明显。教师根据学生心理选择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多训练契机。小学生大多凭借兴趣参与运动训练,教师根据学生兴趣诉求展开教学设计,增加互动性、趣味性游戏竞赛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运动主动性,确保了运动训练顺利展开。

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锻炼品质

教师执行教学计划时,要有创新意识,既要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又要创新训练形式,为学生顺利进入训练环节创造良好条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因为学生运动基础、训练兴趣、身体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教学组织时,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做出不同教学设计,为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任务和活动,组织学生展开个性化训练,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学生年龄较小,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述体育理念,或者是技术动作要领,要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具体操作中逐渐内化体育理论和技术要领。如徒手操训练中,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先为学生做运动示范,再利用慢动作和分解运动来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展开模仿操作,使学生逐渐找到动作操作要领。为了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徒手操视频,让学生跟随学习。教师还用手机拍摄学生的运动视频,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仔细观看,对自己的运动表现做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运动纠正。学生反复观看自己的运动视频,主动展开反思和讨论,对相关技术动作做研究,逐渐找到了改正的方向。再如乒乓球运动,根据学生的运动表现,教师组织学生在比赛中展开训练。首先,设置比赛规则。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比赛对手,利用一局定胜负的形式,进行轮流比赛。学生都有争胜心理,自然会高度重视。其次,设计轮换制度。因为场地有限,学生要轮流操作,这给其他学生带来了观摩机会。教师顺势讲解一些技术要领,为学生做场外指导,带给学生训练启示。最后,开展运动评价,组织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在徒手操和乒乓球运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视频拍摄,给了学生自我检查的机会,这是比较有新意的设计,助学效果明显。教师从环节设计、运动组织、评价检测等角度展开操作,为学生带来训练启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品质有一定帮助。学生对运动有不同期待,这是最重要的学情信息。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合理利用学情组织教学,对运动形式、运动组织、运动效果做出科学改进,为学生运动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三、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进行体育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针对学生的训练需求组织教学。小学生对运动游戏、运动竞赛、运动展示、运动表演等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要做好运动形式的筛选,为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运动形式。体育素养包含协调能力,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为学生准备更多互动性、协作性运动任务,让学生主动展开运动锻炼,自然成长运动能力和思想品质。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推出亲子活动、观察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信息搜集活动、社会公益宣传活动,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成长。

学生对趣味性、互动性运动比较有感觉。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设计一些运动任务,推出一些运动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球类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准备篮球、排球、足球,要求学生自行成立运动团队,展开球类比赛或者游戏活动,学生运动热情格外高涨。教师提出具体的组织要求,鼓励学生团队之间展开比赛,从而点燃课堂训练气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干预和指导,确保每一个运动环节能够有序展开。如足球游戏活动,教师提出一些运动建议,让学生进行“射门比赛”“掷远比赛”。学生积极响应,活动顺利展开。篮球比赛中,教师传授给学生一些技术动作,对篮球运动规则进行重点讲解,确保比赛正常开展。组织排球比赛时,因为校园场地有限,教师设计排球游戏活动,让学生练习垫球,小组互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比赛活动,学生积极性更高。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具体指导学生运动,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维护运动秩序,确保了学生运动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自主性运动比较感兴趣,教师充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组建运动团队,这是比较有胆识的设计。学生年龄较小,运动热情很高,但自律性不够。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组织时,不仅要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监管,还要对学生的运动进行指导,以确保运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参与到学生运动的过程中,这样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使训练效果更明显。学生对运动项目有选择性,这是最基本的学情。教师要对学生运动心理做客观评价,以便做出最适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运动指导。

四、延伸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进行体育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生活对接意识,做好教学延伸,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展开运动和锻炼,为培养学生终身运动习惯创造良好条件。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更多的锻炼机会,单纯依靠体育课是难以实现运动目标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推出更多生活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家长给予必要的配合,这样可以获得丰富的训练成效。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教师要做好系统设计,为学生量身制订一些运动计划,让家长做好运动监督,以促进学生训练能力的成长。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更多运动支持。教师在运动训练任务选择、运动要求设计、训练组织调度等环节做出创新设计,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运动体验。如耐力跑运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耐力跑运动比较畏惧,因为长跑需要耐力、耐心和意志的支持,而学生运动大多靠兴趣,加上长跑运动形式单一枯燥,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动力。教师在具体组织时,不妨以任务驱动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运动基础,设定不同的运动任务,要求学生家长予以协助,记录学生平时长跑训练情况。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课外运动情况,通过大力表彰优秀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为激发学生参与长跑的积极性,教师可创设一些运动游戏,融入长跑训练中,以增强学生的运动热情。如亲子赛跑游戏,教师与家长充分协商,推出一些互动游戏,与长跑相结合。学生对此有更高认同感,训练效果逐渐呈现出来。学生对传统体育游戏有探索的主动性,教师布设传统体育游戏信息搜集任务,推出传统体育游戏运动任务,让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些运动器材,开展个性化传统体育运动,让学生在主动训练中提高身心素养。

教师围绕学生训练兴趣设计教学,组织学生展开长跑训练和传统体育运动,这是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学生积极响应,参与热情很高,其运动效果也很好。特别是亲子游戏、传统游戏的渗透,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教师抓住学生的训练心理展开设计,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从而促进其运动习惯的养成。因为学生对运动有不同期待,所以教师根据学情展开设计和组织,其调动效果更为明显,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训练体验,形成运动习惯。

五、优化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体育学科教学和其他文化课一样,也需要有教学研究。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因素展开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办法,能为学科教学带来助力支持。学科教研包含内容众多,如课题研究、教案创新、模式设计、教学反思、活动创新、游戏研究等。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实际需要展开创造性探索,能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奠定基础。

开展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研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实际选定研究课题,推出更多研究项目,为学科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理论、方法支持。如体育学科教学中,多媒体的助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组织,能够获得不错的效果。但多媒体展示有局限性,教师不能依赖多媒体。如果过分展示媒体信息,体育课变成了图片或视频欣赏课,培养学生运动素养便成为一句空话。在科学应用媒体手段的问题上,教师展开教学研究,结合学生的运动情况,设计适合的训练方案,这样才能带给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当然,学生运动素养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内,教师需要做延伸组织,利用好教学资源,与学生家长达成管理共识,以提升体育教学品质。如运动内容、运动任务的设计,训练方式、训练方法的选择,运动效果、运动感受的评价,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唯有做好科学安排,才能获得预想的组织效果,为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创造条件。教科研要与教学相对接,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运动素养的培养情况做客观分析,能够为体育学科教研带来重要支持。

教师利用课题研究打开课堂教学新天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动训练,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这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媒体应用、科学训练设计等环节做创新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运动契机,能够形成教育成长点,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科认知。学科教研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对学科教学有着深远影响;教师是教研主体,要对教学创新展开科学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提供助力。

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整合、创新、组织、延伸、实践、科研的意识,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训练等展开具体设计和研究,推出更多新的训练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服务,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积极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运动和训练提供更多支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友臣,刘艳.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1(29):63-64.

[2] 陈圣勇.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J].学苑教育,2021(31):91-92.

[3] 黄斌.“学、练、赛”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启示[J].华人时刊(校长),2021(12):68-69.

(责编 韦於坊 杜 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