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作者: 袁锋

[摘 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心理疏导、心理诊断、心理调适等。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系统脱敏法”“进门槛法”等,让学生逐渐走出心理的盲区、误区。这样,能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机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心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3-0048-03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育体”,更要“育心”。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发展学生心理机能、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方法和策略。心理教育有两种基本的取向:一是治疗;二是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心理疏导、心理诊断、心理调适等,以促进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挑战: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按摩

体育学科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在面对 富有挑战性、针对性的体育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心理按摩,让学生能以较好的心态进入体育学练中来。同时,挑战性的体育活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胆识,让学生对一些看似具有“危险性”的项目产生学练的信心。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保护,不仅要做好身体的防护,更要做好心理按摩。

心理按摩,就是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安慰,可以采用一些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动作暗示、示范暗示等,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比如,教学《跳山羊》,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将学校的“山羊”器材放在操场上,并且以标准的高度对学生提出要求,就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恐惧,引起学生的心理不适。这种心理不适,其本质上就是学生形成的一种不能回避但又无法用平常的方法解决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经常产生这样的心理失衡,就容易形成一种心理焦虑、心理恐惧、心理紧张等情绪,从而影响体育学练。为了有效地化解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危机,同时又让学生的体育学练拥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按摩,多鼓励学生、指点学生,对学生的体育学练保持一种期待。如在上述《跳山羊》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一种“进门槛”式教学法,首先用一个塑料凳代替“山羊”,降低学练的难度,以增强学生“跳山羊”的信心。接着,将“山羊”放到最低高度,让学生轻松地跳过去。然后,循序渐进地升高“山羊”的高度,让学生逐步适应“跳山羊”的要求。最后,当学生一次次地成功地越过“山羊”之后,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要求提高“山羊”的高度,形成新的学练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感受到自我的潜质可以不断地发掘,产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要求。如此,“山羊”高度的提升就不是教师外在的要求,而是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动机。学生从“要我学”转向了“我要学”。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收获到一种成就感。同时,在不断地“跳山羊”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一种内在的价值感。在一次次的“跳山羊”的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他们不仅在课内用学校的“跳山羊”器材练习,而且在课外也利用其他工具,学练“跳山羊”这项体育运动项目。

挑战性项目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更增加了体育学练内容与学生已有学练水平之间的张力。在体育教学中,对高难度的体育学练项目,教师要有意识地降低些难度;对低难度的体育学练项目,教师则要有意识地提升些难度。这样的调节,让体育学练难度适中,从而始终能引领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体育活动的挑战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信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坚强品质。

二、协作: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心理按摩是一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学生体育学练采用的主要手段、方法和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在协作性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协作性体育学练项目,是对体育学练中不合群、喜欢单兵作战的学生进行有效治疗的“药物”。协作性体育学练,应当不受年龄、器材、性别、场地等的限制。只有超越了以上的限制,体育协作性活动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

在体育协作性学练活动中,教师可以改编、重组、发掘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如让带足球绕杆变成“连体足球绕杆”,将50米跑变成“二人三足跑”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发掘出“地雷阵”“孤岛求援”“呼啦圈”“连环手”等协作活动。在协作性体育学练活动中,学生能深度感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比如,开展“地雷阵”的游戏活动,原则上是这样的:“你和你的战友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你的战友想在黎明前逃离,但他不熟悉牢房的布局,而你很清楚。因此,你需要喊话你的战友,让你的战友跟着你一起逃亡。”这样的一种体育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在学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区域作为雷区,用一些硬纸板作为地雷;同时,给每一个小组分发一块蒙眼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游戏。其中,一位学生蒙着双眼,在同伴的牵引之下,共同商量、对话如何走出雷区。这样的活动,能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不仅蒙眼的学生要依赖指引的学生,而且指引的学生也要注意蒙眼学生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多关注、多倾听、多了解,关心学生的学练需求,如学生是否需要帮助、是否需要指点等。在协作性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彼此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协作性体育活动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学练进行积极的研判,甚至进行心理障碍、困惑等的预防。这种预防,要求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体育学练方案,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认真的盘点,以便能在体育学练过程中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困惑甚至危机,形成一种未雨绸缪的预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体育学练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疾病,展开“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服务。这样,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消解学生的心理困惑等,能提高体育学练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等,指导学生学习。这样,不断给学生的体育学练注入动力、活力等,能使学生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调节、管理。

三、信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诊断

信任是学生体育学练的重要品质。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源,注重信任细节,培养学生的信任意识和信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展开体育学练的基础、前提、条件。信任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诊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诊断,就是要直接发现学生体育学练中相关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个性化的诊断方案,并进行相应心理治疗。因此,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对学生的心灵进行“补钙”。

信任关系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辅导,这样能照亮学生的心理盲区,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体育学练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心理诊断才能精准,提出的心理辅导措施、补救措施、治疗措施才能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建立与自身、同伴、教师的信任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展开体育学练。比如,在《拔河》教学中,很多时候,拔河胜利的一方往往容易被拔河失利的一方放倒,从而让学生不能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这导致学生在拔河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被放倒,不会用尽全力去拼搏。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在拔河学生的后面放置了垫子,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竭尽全力。信任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物、人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建立信任关系,学生才能全身心地融入体育学练活动中。在体育学练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学练,形成良好的品质。很多危险性的体育学练项目,比如单双杠、“跳山羊”等,学生在学练伊始就打“退堂鼓”,因为这些项目从动作的外在表现上看容易让学生心生胆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学练,帮助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疏导、诊断,让学生能够挣脱“约拿情结”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学练之中。

信任是学生体育学练的基石。理想的信任关系是学生进行体育学练的内在要求和必备要素。信任关系的建立,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体育学练项目的认知,更能促进学生对体育学练项目的掌握。当学生与体育学练项目、与教师、与同学等建立了信任关系之后,就能以百倍的热情投入体育学练中,学生的身体就能得到健康发展。

四、认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

在体育学练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的对象建立一种信任关系,更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认同关系。心理认同,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心理认同,能让学生的体育学练活动从外在干预走向内在的自我调节。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成为一个心理咨询老师,成为一个心理危机化解的老师。教师要对学生在体育学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等进行“实时监控”,并且积极主动地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对体育学练项目的认同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适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体育教师,不仅可以自己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还可以与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联手,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师,既要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又要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疏导。在体育学练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与同伴产生一些矛盾、冲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冰”,增强学生之间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通过心理“融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介绍”“信任背摔”“盲人百步行”“卧式传递”等体育活动项目,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培育学生的认同心理。比如,在开展“信任背摔”的练习时,很多学生由于彼此之间不熟悉,或者由于胆怯心理,难以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为此,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信任摔背”时,在底下铺上一层垫子,并率先示范。当学生能直观看到教师和学生的示范展示时,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信任感、认同感。认同关系,让学生在团队活动项目中形成一种信任感,有效地营造了合作学练的氛围。

认同,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练进行调适。这种调适,是基于对体育活动项目的特质考量以及学生的体育学练的心理而展开的。只有基于体育运动项目的特质、基于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调适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能力素养。在对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进行疏导、化解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给予学生无条件支持。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进门槛法”等帮助学生,让学生逐渐走出心理的盲区、误区。当学生对体育学练项目自觉认同时,他们就能投入百倍的精力、百倍的时间进行体育学练。

任俊教授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主张,心理学要用一种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在体育教学中,聚焦学生主体性,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更能为健康中国奠基。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新开.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探讨[J].中华少年,2019(22):130.

[2] 樊富珉. SARS危机干预与心理辅导模式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9):600-602.

[3] 陈连新.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8(4):126.

(责编 蔡宇璇 刘宇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