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风厚德,孕沙成珠
作者: 卢适蚌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是淮河文化的典型代表。蚌埠有众多历史遗迹以及动人的民间传说,但学生却知之甚少,未能真正认识这座古老的城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多方面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为此,蚌埠第八中学进行了“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践。
一、车马未动,粮草先行
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活动,学校历史教研组承担了该任务,课题负责人为蚌埠市学科带头人卢适和陈凤老师,其他成员均为教研能力强的一线教师。课题组邀请了市、区教研室领导、专家,以及蚌埠市历史教研员王昌成老师莅临指导,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课题组经过调查讨论,确定了研究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和社区力量,深入地方搜集资料。
二、躬行实践,左右采获
蚌埠本地的文化资源非常多,不可能都纳入地方文化教材中,为确保内容选择的合理,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对双墩古墓、曹操屯田、栖岩古刹、涂山之会等人文景观进行采风、走访,并邀请安徽文史馆员郭学东先生、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市教科所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三、因材施教,受益匪浅
打造符合学情、有地方文化元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课题组骨干教师经过多次组内磨课,呈现了《双墩文化》、《大禹的足迹》、《铁桥史话》、《今日淮上》四个课例,采用师生双评,师生从地方文化校本课程教学中获益良多。
四、开花结果,卓有成效
课题组编写了《蚌埠文化读本》校本教材,以及配套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教材被蚌埠市淮上区教体局推广至全区使用。编写的《课题论文集》,共撰写论文24篇,多篇发表在国家和省级期刊。该课题作为安徽省级课题已顺利结题,并荣获蚌埠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影响。
地方文化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内在要求。蚌埠第八中学通过对本地历史文化专题的整理选择、成果汇聚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师生的个体成长,传承了地方优秀文化,树立了文化自信,也对当地政治、经济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