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7期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7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学刊物。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思想、业务和中学历史教学水平,为史学专业工作者服务。并适应应届高中毕业生和成年人参加全国统考复习的需要,发表有关辅导复习资料和指导文章。

目录

初中历史新课标研讨 | 历史知识产生于历史解释之中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提到:“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1]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

教学研讨 | 从户籍制度看东晋南朝的士庶之争

户籍是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登记簿,登载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亲属关系等信息。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登载人口的财产状况,且包括了他们的职业、身份等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力量与社会利益

教学研讨 | “主旋律·纵贯线·横截面·众生相”

高中统编教材落地以来,其平铺直叙的通史体例、层次清晰的条目划分、言简意赅的史实叙述让人耳目一新。课堂容量充实,但也会平添不少旁支,容易引发对历史学科产生繁杂性、割裂性和空泛性等误解,影响核心素养落实。

教学研讨 |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设问探究

自我国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基本职责以来,各相关层面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针对性研究。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颁布,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

教学研讨 | “生活教育”思想让历史解释更鲜活

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出历史解释的过程。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

教学研讨 | 想象还原探究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第29页中提出:“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有机会阐释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要鼓励学

教学研讨 | 基于大概念开展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任务为载体,通过情境创设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较多。新推行的《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知识较此

教学研讨 | 从“小历史”窥见大舞台

本次课后服务项目设计的初衷在于就地取材,积极引导学生探寻发现身边的历史。笔者根据课程进度,设计合理的选题,结合地方历史让学生巩固和拓展课内知识。一、炮台惊风雨教师:说到我们大沽的历史,同学们最熟悉的莫

教学研讨 | 从单元线索到单课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的编纂特点决定了一线教师必须整合思考一个单元甚至多个单元内容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单课教学有设计思路。[1]笔者依据实践和思考,对“辽夏金元的统治”的历史教学的设计,有一定的心得,希冀抛砖引玉。[

教学研讨 | 张扬理性 发展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或称批判性思维,由两个维度组成:在情感态度维度包括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一系列思维品质或心理倾向 在认知维度包括对证据、概念、方法、

教学研讨 | 依托核心问题,培养贯通意识

中国史学的传统之一是“通古今之变”,意思是研究和学习历史要贯通古今人事的因果变化。朱汉国教授认为“贯通的意识”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史学品格之一。[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也蕴含了对历史贯通

教学研讨 | 思辨中彰显历史趣味 演绎通情达理课堂

浙江省2020年秋季开始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新教材以通史体系呈现新的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大、线索多。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呈现尽量多的知识是一个重大的教学挑战。教师面对新教材,新内容的新面貌,面临不知“如何教

教学研讨 | 双减视角下表现性评价的价值挖掘

一、双减背景下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意义新时代的教育评价要变革“唯分数”“贴标签”式的选拔取向,凸显教育评价的调节功能和动机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全面发展。[1]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和结果,还注

教学研讨 | 批判性思维介入历史情境的创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强调,情境是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随着新

教学研讨 | 人物情境、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素养培育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高考评价体系核心“立德树人”的内容体现。然而,如何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技巧、深度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学业评价 |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转变。其中“素养立意”里的“素养”即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本文拟从

学业评价 | 发现现象深究历史阐明主张

2022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阐述从上述材料中

学业评价 | 基于历史解释学科素养指向下的深度学习

历史解释是在历史学习的基础上,“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1]可以说,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这既是历史

学生学史 | 善用马扎诺量规,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使教学和评价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使教、学、评互相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1]。教学过程中,如何设定学习目

史海观澜 | 伦理与生活的博弈

与过去侧重于宏观社会的史学研究不同,当下越来越多学者把视线投向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关注社会下层,并结合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这种被称为“社会史”的研究日益勃兴。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史研究已然关注

史海观澜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1年,江西省正式进入“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新高考”政策文件后,工作室制定了“双新”背景下创新教研的目标,经过一年的努力,获得了初步的创新教研成果。一、高考创新试题命制有突破

史海观澜 | 禹风厚德,孕沙成珠

蚌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是淮河文化的典型代表。蚌埠有众多历史遗迹以及动人的民间传说,但学生却知之甚少,未能真正认识这座古老的城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