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

作者: 邱燕娜


[摘  要] 通过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核心意义来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数学学习力。研究者结合“除法”的教学,阐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深度学习;除法;以“学”为中心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与“学”是两大基本元素,教师的“教”除去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引导、点拨、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学”除去传统意义上的看、听和记,更多的是多感官参与的做、思、说。小学数学教师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通过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核心意义来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课堂,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那么,教学设计如何体现以“学”为中心?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笔者以“除法”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一、教学过程

1. 环节1:自主探究,渐入佳境

问题:请自主尝试计算“80÷20”。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呈现典型作品)

师(追问):这些作品是否可以打开你的思路,让你有新的想法?

学生活动:(争先恐后地呈现各种想法)第一种,由已知推理未知,因为20×4=80,所以80÷20=4;第二种,从已知推理未知,根据乘法口诀“二四得八”展开联想,将80、20分别视为8和2,再根据口诀得出结果“4”;第三种,摆小棒展开联想,80即8捆小棒,20即2捆小棒,把8捆小棒2捆一组地分,可分4组,因此80÷20=4;第四种,从算理出发,80中有4个20,因此80÷20=4。

教师总结:在上述方法中,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探索得到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准确且快速,但对算理的描述不清楚;综合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可以清楚呈现图示且准确阐述算理。

评析:有效的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载体,适当追问与启发是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处的助推剂。这里,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并在学生初次尝试和体验后以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成果交流。当学生的不同方法被呈现出来后,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建立起来,自然对这些“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自主自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当然,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这里你可以得到什么启发”“还能更清楚地表达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不断延伸、拓展求商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反思,再思考、再交流、再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有了这样的过程,才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处。

2. 环节2:小组合作,思维渐深

问题:如图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学习导航”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收获。

师(追问):请各个小组汇报你们的收获。

学生活动:组1提出三种解决除法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因为15÷5=3,所以150÷50=3;

方法二:因为50×3=150,所以150÷50=3;

方法三:通过刚才摆小棒的方法,可知15捆就是3个5捆,从而150÷50=3。

组2在肯定组1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尽管150÷50与80÷20=的数字各不相同,但是算法上相同,也就是说本质是相同的”。组3也不甘示弱,给出后续三道题的估算结果,即120÷28≈4,122÷30≈4,122÷28≈4。

教师总结:从上述每个小组给出的结果来看,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深入探究与讨论,并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析:合作学习的过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不断挖掘、加深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提升,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分组、融洽的讨论氛围,可以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表达欲,从而水到渠成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就感。这里,教师用说、议、估相结合的学习导航推动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说的过程中再回忆和再体验每一种方法,在议的过程中清楚阐述算法与算理的互通性,在估的过程中明晰估算的凭借,使其准确而快速地完成估算。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寻理的过程,学习导航设计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唤醒、激活,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与思维碰撞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阶思维。

3. 环节3:梳理反思,构建网络

问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学生活动:有的学生认为习得了除法口算的多种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口算方法后可以试着完成更大数的除法等。

教师总结:看来大家还是习惯运用乘法口诀或算除想乘的方法进行计算,摆小棒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数的组成,为后续口算提供帮助。(顺势抛出图2所示的知识梳理)

评析:从环环相扣的设问中走向对核心知识的把握、梳理和提炼,是一节课收获成功的标志。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要寻找可以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切入点,以指向“可能发展区”的核心问题,问到学生的心里、问到学生的痛点,从而真正意义上敞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思维的高峰体验,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辨析和归纳能力。这里,教师抛出问题,并给予学生自我总结和反省的氛围,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方法,反思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真正形成,最终在教师的点拨、指导和启发下优化方法,完成结构化的梳理。

二、些许反思

1. 提问基于“最近发展区”,引导深度探究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要依据“学”,且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跳一跳”,实实在在地“摘到果子”。本课中,教师准确把握学情,在“最近发展区”准确设问,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面对学生的各种生成,教师要适时追问,使学生在深度交流中自然建构,真正意义上实现深度学习。

2. 合作始于“现实发展区”,引导深度共学

教师要以“学”为中心,从“学”出发设计教学新起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建构机会。深度学习并非教师的“独角戏”,不是学优生的“独舞”,而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的活动。教师只有从学生“现实发展区”出发,并赋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空,才能从根本上引导深度共学。本课中,教师的精准引导能激起学生的合作欲望,让学生感受、体验、领略和创造新知,让高阶思维悄然生长。

3. 小结指向“可能发展区”,引导深度延学

学习过程应是连续性的,基于“学”的视角的深度学习是实现深度延学的过程。当学生经历深度探究与深度共学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深度延学,如此才能把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向纵深。本课中,教师没有盲目地抛出难度习题,而是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着手,用链接织网的三个问题来延展教学的深度,让学生在提炼和反思中绽放异彩,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无痕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和学科本质,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点拨、启发和引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构建顺学而导的学本课堂,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引向纵深,水到渠成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邱燕娜(1985—),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石狮市骨干教师,曾获石狮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