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思维可视化”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作者: 邵阿妹
[摘 要] 文章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分别从“结合生活实际,让知识本质可视化”“分层建构新知,让动态抽象可视化”“关注举一反三,让操作技能可视化”“实施创作鉴赏,让数学之美可视化”“思维导图总结,让知识结构可视化”五个环节开展研究,让学生经历“思维可视化”过程,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深度学习;旋转
新课改背景下,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教师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视角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不仅能揭示知识本质,还能让学生从本源上掌握知识特点,为灵活应用与发展学力夯实基础。为了暴露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思维看得见,教师要针对课标要求、知识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亲历“思维可视化”过程,促使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一、教学过程设计
1. 结合生活实际,让知识本质可视化
大部分数学知识由生活实际抽象而来,每个数学原理或数学符号都是数学家对生活实际的抽象、提炼与升华,即数学知识依托生活实际而形成。如果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科,那就像“漂泊在大海里的渔船找不到航行的灯塔”一样茫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视角观察与分析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教学素材,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触及知识本质,并将思维过程外显,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图形的旋转”比较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去理解“图形的旋转”。
师:“旋转”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着重探索这一现象。如果你手上有一个风车,当遇到风时,它会怎么旋转?
学生用手势表示旋转的方向,有朝向左侧旋转的,也有朝向右侧旋转的。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钟表旋转的方向加以描述,即用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来描述风车的旋转方向。在学生明确这两种旋转方向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其他与旋转相关的事物。
生1:教室里的吊扇开关,顺时针旋转可以打开吊扇,逆时针旋转可以关闭吊扇。
生2:小区大门口的转杆。
师:非常好!这两种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旋转事物。那么如何完整地描述小区门口的转杆的旋转过程呢?
生3:转杆顺时针旋转90°,则处于打开状态;逆时针旋转90°,则处于关闭状态。
师:有补充的吗?
生4:我认为还要加上围绕某个点旋转的条件。
师:不错,当我们要用数学语言描述某种生活物品旋转现象时,不仅要说清楚旋转方向与旋转度数,还要将旋转中心表达清楚。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想要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就要追根溯源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产生深刻理解。那么,旋转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旋转事物,顺利抽象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三个要素,进而深刻理解什么是旋转。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成人有较大差别,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问题,因为学生主动提供的素材远比教师选择的素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课堂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鼓励学生将思维外显,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积累学习经验,为揭示知识内涵作铺垫。
2. 分层建构新知,让动态抽象可视化
教师要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活动,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类比分析、辩证思考、互动交流中提升认知,为发展高阶思维奠定基础。在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并汲取同伴观点中的精华,在取长补短中发展数学思维,实现知识的分层建构,落实深度学习理念。
师:如图1,尝试将方格纸上的△ABC围绕点C顺时针旋转90°。
活动要求:
(1)想一想:旋转过程中,△ABC是如何活动的?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之后的△A′B′C′。
(3)议一议:小组合作讨论画旋转图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操作与互动交流后展示自己的画图方法。
生5:根据△ABC的样子剪下一个相同大小的三角形,然后保持点C的位置不变,将整个三角形旋转90°后,在方格纸上描下△A′B′C′。
生6:可以先将旋转后的图形位置想象出来,再动笔画,并确保图形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接着将一条边旋转90°后的线段画出来,最后画另外一条边旋转90°后的线段,补全图形就构成了旋转后的图形。
教师对以上画图方案给予肯定,并投影展示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几种典型错误画法:①画图没有围绕中心点;②没有严格按照旋转方向画图;③画图的角度不正确。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错误画图方法,自主总结画旋转图形时的注意事项:①画三角形的旋转图,可以先按照题设条件的方向与角度画出其中两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再补全图形;②画图时要将旋转箭头明确标注;③如果用三角形纸片来画,要关注旋转的方向、角度与中心点。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画旋转图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些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能想象出满足题设条件的图形位置;大部分学生无法直接想象出来,需要依靠三角形纸片动手实践。因此,教师在此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机会互动与交流,并展示一些典型的错误方法,令学生思维可视化,由此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如此设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旋转的三要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思维可视化呼之欲出。
3. 关注举一反三,让操作技能可视化
当学生亲历可视化的实操活动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适当安排一些练习,以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师:刚才大家一起探索了三角形旋转问题,如果要探索一个长方形的旋转问题,是否可用相同的方法呢?
师:如图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ABCD围绕点B顺时针旋转90°之后的图形。
学生自主画图并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图进行投影展示。
师: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生7:明确旋转的中心点与旋转方向之后,再进行画图。
生8:可在大脑中先构思旋转之后图形的大致模样,并将旋转方向用箭头标注,然后分别画出旋转之后的线段,最后补全图形即可。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深化学生对旋转图形理解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借助练习训练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操作可视化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实践表明,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操作机会,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水平,为深度学习夯实基础。
4. 实施创作鉴赏,让数学之美可视化
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之美无处不在。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教师可在课堂中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创作与鉴赏的机会,让学生从理性的视角感知数学美的客观存在,此为思维可视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师:如图3,此为图形旋转之后形成的美丽图案,现在请同学们自主尝试利用图形的旋转创作一幅美丽的数学图案。
设计意图:在自主创作数学图形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展创新思维和提升数学审美能力,深化对图形旋转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
5. 思维导图总结,让知识结构可视化
及时反思与总结是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从知识基础、方法与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与提炼,让知识结构可视化。
师:请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说说你们的收获。
生9: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还研究了制作旋转图形的办法,鉴赏了旋转图形的美等。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颇丰,接下来请大家基于整体视域将基础知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整理,以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学生自主整理,呈现的思维导图形式有树形图、同心圆、锁链图等,教师择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思维导图进行投影展示(见图4)。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思维导图可将学生的思维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整合基础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此为深度学习的体现。绘制思维导图能起到巩固与反思知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应用新知。
二、教学思考
1. “以生为本”是思维可视化的基础
思维可视化的主体是学生,践行深度学习理念的主体同样是学生。因此,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此为促进思维可视化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的素材由学生主动提出,三角形、长方形的旋转画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总结、知识的梳理以及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框架,而是全权交给学生想象。由此可见,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正因为如此,学生才更好地亲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2. “问题驱动”是思维可视化的核心
对于数学课来说,问题就是联系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暴露在课堂中呢?除了适切的合作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此为促进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核心。本节课,教师以“风车”为引子,成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与旋转相关的生活事物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随着探索的深入,教师用问题逐层引导与启发,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对旋转的三要素有深刻的理解,为更好地处理旋转问题夯牢根基。由此可见,在课堂中灵活应用问题,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 “实操活动”可促使深度学习发生
“做中学”是指学生在亲历动手操作过程中,会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产生明确的认识。实践表明,课堂中设计一些实操活动,不仅能增添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亲历思维的可视化过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为灵活应用与融会贯通奠定基础。比如,画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自我构造,这不是一种纯粹、简单的操作行为[1]。本节课,学生自主经历画旋转图形的过程,在操作中思考与探索,不仅提升了动手动脑能力,还自主提炼出画旋转图形时应具备的要素与注意的事项,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总之,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小学生而言,思维可视化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举措。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与课标要求,明确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创造思维可视化的机会,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瑛. “画数学”促思维可视化——以种子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例[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2(Z2):114-116.
作者简介:邵阿妹(1987—),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