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生活,增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刘闽融

[摘  要] 数学与生活是一组非常紧密的伙伴,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而言,其关系尤为亲密。因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离不开生活化素材的,也需要生活化的原型来启迪。故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实依托生活事例,改进课堂情味;紧扣生活原型,改善教学质态;研究生活问题,提增教学实效。要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小学生更有效地经历数学化的学习探究历程,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进一尺,也让数学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小学数学;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小学生;精彩教学

作者简介:刘闽融(1996—),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打造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教师要积极地遴选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以及事例来辅助教学,扩充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较为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中学习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从而助推他们数学学习的有效发展。这是新课标关注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联系的基本大意。不难看出,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去谋划。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出彩,撷取有意义的生活化元素就是关键的一步。

一、依托生活情境,构建教学氛围

试看下列一则教学片段。

课件呈现一段背景音乐、部分画面,并配有提示语:这是中央电视台最经典的栏目,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1:是每天都准时播放的《新闻联播》节目。

生2:是的,每天都在晚上7点这个固定时间播出来的。

生3:不对吧!节目单上面明明写着是19时播放《新闻联播》。

生4:真是少见多怪,19时不就是晚上的7时吗?只不过换个说法而已。

师:19时和晚上的7时是同一个时间,你们知道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的!

师:这个不一样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是什么呢?想不想学习和了解它呢?

生5:想!好像这个叫作24时计时法。

生6:像电影票、火车票等都是采取这种计时法的。

生7:电子显示屏上的时间也是这样表示的,像22:23,18:56等。

……

片段教学解读:

要把教学的落脚点聚焦于学生生活之上,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进行教学构建,是新课标精神的实践,也是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由之路,是助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策略所在。所以,在“24时计时法”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让他们在生活的积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是提增课堂教学生活味的重要举措,是关注小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的主要抓手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开始,然后逐步走向数学学习的更深处,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加有趣味。

1. 紧扣生活,引思考

《新闻联播》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节目,教者以此为源,引导学生去思考,可谓是明智之举,更是匠心独运的策划。因为这是一个内化于生活中的生活常识。教学之初,以《新闻联播》的背景音乐为媒介,设计一个听一听、猜一猜的学习活动,以此来开启“24时计时法”的学习之旅,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较为愉快地参与学习,投入分析与思考,从一开始就让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动力,更洋溢着斗志。

笔者以为,如此设计,就是把数学教学立足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以《新闻联播》的背景音乐为切入口,引燃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燃他们与之适应的思维火花,这为他们深入探究24时计时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洪水猛兽,而就在真实的生活中,只不过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它。

2. 关注讨论,促思考

学习讨论不仅是一种学习的重要形式,更是一种学习智慧交互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者若能把讨论放置于最为显赫的位置去谋划,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思考走向更深层次,无疑是一个明智的抉择,更是教学智慧的绽放。回望简短的教学导入部分,你就会感受到教者的智慧,以及驾驭教学的高超本领。先设计了一个听音乐、看背景的活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较为温馨的学习氛围。紧接着,引导学生猜一猜、说一说这是中央电视台什么节目的背景音乐。于是学生纷纷地指出,这是《新闻联播》的背景音乐,它在每天晚上7点都会准时开播的。

此时,议论就此展开。有学生表示质疑:节目单上明明是19时,怎么说成晚上7时呢?也有学生很纳闷,不就是晚上7时,怎么又冒出个19时出来了呢?有疑惑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学习上的大好事,这样学生就会围绕疑问去思考,去探究19时与晚上7时之间的联系。疑惑还能刺激学生的思维,让更多的生活化经验得以激活与唤醒,为学生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引入生活事例,丰富教学资源

生活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现象,它们可以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但是它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还需要教师的精挑细选,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成为小学生数学探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此,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围绕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等因素,灵活地引入一些生活事例,促进他们去观察、思考,学习实践与合作探究,从中更好地进行数一数、说一说、记一记等学习活动,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活力,让课堂教学更具灵动性。

1. 紧扣生活,遴选适合的素材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例认同度是非常高的,也是很乐于探究一些数学现象的。对此,在“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立足他们学习主体性发挥的基础上,引入一些符合小学生审美观点的事例,促进他们去观察、去思考,以便较好地完成数的认识学习体验,形成相应的学习积累,最终增强他们的数感意识,使得整个学习建构不断深化。

比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片这一角度出发,创设一个“灰太狼数小羊”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与喜欢的动画人物一同去活动、一同去体验。视频画面呈现,灰太狼躲在草丛中,偷偷地看着草地上的小羊,而小羊们却浑然不知,在高兴地做着各种游戏活动。看那8只小羊在踢足球、20只小羊在跳集体舞,还有玩篮球的、跳绳的……

2. 引导活动,感悟知识的实质

在画面的引导下教师组织开展必要的教学引导活动,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从视频中看到的数学信息,这样学生会用小棒摆出踢球的8个,跳集体舞的20个,玩篮球的10个,跳绳的12个等基本信息。

接下来组织学生继续开展摆小棒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把不同的2组小棒合起来,再去数一数。随着活动展开,新的问题也就会暴露在学生眼前,有一部分小棒总数比学习过的20要多一些,那多出来的小棒该怎么办呢?此时,教师就需要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来整理小棒,用已有的经验把小棒按照10个1组进行整理,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得出1组小棒、2组小棒、3组小棒、4组小棒、5组小棒等。

这时教师和学生需要开展深度互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整理小棒的数学本质。学生会有序地数出:1个10是10,2个10是20,顺利地感知到3个10是30,4个10是40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3个10摆成一个整体,学生就会在看、数、说的活动中轻松地建立起30的表象,形成较好的数感。从中能够看出,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多重感官投入数学学习中,会助力他们学习感悟深入,实现有效学习构建。

三、紧扣生活原型,改善教学质态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的原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基。当然,它们不会直接跑到课堂中,也不会直接成为数学教学构成的元素。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很好的挖掘,进行相应的筛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对课堂教学有益的素材,成为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奥秘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学习原型,成为有效思考的动力源。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为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设计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化原型来开启学习之旅,让学习研究在生活事例中不断走向纵深。

1. 构建生活场景,引发学习思考

在百分数的认识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较有情趣的场景,并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更灵活地学习观察,感受相应的生活现象,由此心生一丝感悟,为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探究形成铺垫。教学之初,可以设计一个“唐老鸭喝糖水”的生活化场景:唐老鸭来到一个奶茶店,点了一杯红糖水,喝了一口,大声嚷嚷道:“怎么一点儿也不甜,换一杯。”于是,服务员立即换上了一杯,可是唐老鸭仍然不满意……此时,画面显示:唐老鸭喝的糖水到底甜不甜,哪一杯是比较甜的呢?

喝糖水是学生极其熟悉的话题,设计唐老鸭喝糖水的情境,无疑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联想。此时,画面呈现糖水的一些具体信息,A杯中有糖10克,有水1000克;B杯中有糖20克,有水220克;C杯中有糖50克,有水400克;D杯中有糖1克,有水9克等。教师顺势而导,哪杯糖水才是最甜的呢?你有办法帮助唐老鸭甄别一下吗?

2. 引导学习探究,感悟知识本质

面对新的学习话题,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者职能,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努力从最为寻常的糖水中寻找到研究百分数的切入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会围绕这个话题深入探究。有学生提出:算出糖占水的几分之几,分数越大的,糖水就是越甜的;也有学生提出:算出糖与糖水的比,比值越大的那杯水就越甜。

面对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顺势引出: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百分数,它与比、分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想知道吗?那就继续研究下去吧!从中能够得出,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事例为突破口,能够帮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化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学习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智慧。

四、研究生活问题,提增教学实效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就得营造一个个应用数学知识的氛围,让学生在问题的研究中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由来,形成相关的数学学习经验和数学思维,使得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活力。比如,在“圆的面积计算”教学后,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生活化这一理念进行思考,从生活角度打造一系列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问题研究中更好地建构对圆的面积计算的认知,让课堂教学的效率倍增。

1. 解读学具,形成知识感知

在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真实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化场景问题解决中深化对圆的面积计算的理解,加速学习积累,更好地促进圆的面积计算学习认知的建构。而创设一些研究学具的探究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比如,引导学生探究课堂中所使用的学具,测量出合适的数据,然后计算它们的面积。一部分学生会拿出一枚一元硬币,思考和研究这枚硬币表面的面积。然后学生会根据思考,用直尺去测量出硬币的直径(因为硬币的半径是难以测量的),再计算出这枚硬币一个面的面积;面对剪下来的茶杯盖子的图形时,学生会用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去测量、去计算面积,从而形成这类实际问题的学习经验,构建相应的数学解题模型。

2. 联系生活,感悟知识本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结合一些生活化问题探究来深化学习领悟,助力圆的面积计算认知积累。比如引导学生对家中一些圆形物体的直径、周长的测量,利用这些测量信息去计算对应圆的面积,使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透彻。

比如学生可以从妈妈的水杯开始,测量圆形水杯口的直径,他们会发现以前学习的知识在这样的生活实例中的应用是极为有效的。然后学生用直尺在水杯口不停地移动,得出那个最大的数就是圆的直径,这样就能很轻松地测定圆形水杯口的直径,进而利用公式计算出圆的面积。

又或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走进田野,想方设法测量圆形水塘的数据,计算池塘的面积;可以走进校园,测量圆形花圃的直径,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等。通过对这些生活化问题的研究,学生对圆的认知得到了深化,对圆的面积计算的认知建构更扎实。从中可以发现,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真切的生活问题研究中,既能够较好地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促进他们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由上可见,如果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依托儿童现实生活,那么就一定会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极为自然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灵感会迸发,能让整个学习研究活动变得动力强劲,趣味绵绵。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儿童生活的现实,努力构建适宜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接地气。生活化教学思考会让数学课堂教学的质态得到好转,成为学生努力探索的催化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