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D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 程剑

[摘  要] UbD理论是指以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过程,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将学生的理解与教学的逆向设计相结合,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关键词] UbD理论;教学策略;教学评统一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UbD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C-c/2021/02/130)。

作者简介:程剑(1984—),本科学历,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江苏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先进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泰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并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育界逐渐接受了一种教学思想即UbD理论,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增进知识体验。

一、何谓UbD理论

UbD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改革专家提出来的,是英语中理解为先的字母缩写。这一理论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的操作性强,是依据学生的理解力开展的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讲授式的教学过程,UbD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教学环节,由此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实现教学环节、学习目标、评价反馈的统一。

二、UbD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一)以精准的学习目标引导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找准出发点。学习目标也是教学设计的立足点,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科学合理,促进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UbD理论指导下学习目标的确定是与教学逆向设计紧密结合的,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出的指标评估。

UbD理论指出学生通过六个维度实现知识的理解,即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观意愿、探究性学习主题、学习过程反思和评价学习所得,分解目标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确立教学重点,教师以问题为载体设置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在UbD理论的指导下巩固所学知识,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辅导,提高教学实效。

案例1  多边形的面积

师:首先我们一起回顾已经学过的有关图形的知识,我们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呢?

生1:我们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需要搞清楚以下这些问题:怎样推导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是怎样的?根据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你能总结如何借助已知图形面积公式去推导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展开探索和交流,激发了自身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的兴趣。在目标问题的指导下,学生的思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UbD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是根据学习目标而设定的,教学环节使学习目标有了活动的载体,在目标的指引下学习活动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围绕学习目标不断调整学习计划,生成新的学习评价。这一理论使学生能够在目标指导下主动开展学习,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课堂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开展深度思考,并能在围绕学习目标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明确的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反馈评价掌握真实信息

UbD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围绕学生的反馈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掌握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目标的结构化,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现,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对学习过程展开即时反馈和评价,从而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教师要客观评估学生的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和方法,并优化教学设计。

案例2  乘法分配律

针对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中会出现的混淆性错误,如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34×85,很多学生会错误地写成134×85=134×(80+5)=134×80×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师:同学们,134×85中表示有几个134?

生1:85个。

师:那么134×85=134×(80+5)=134×80×5,这样列式正确吗?

生2: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列式就表示有400个134了。

师:很好,搞清楚乘法的意义,我们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这一教学环节是把学生掌握的信息进行反馈评价并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因此评价反馈的过程重视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并在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的过程中找到具体准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收获了更加准确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还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结合具体乘法实例的运算中进行反思和比较,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因此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反馈和评价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增进理解[1]。

UbD理论强调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可以推动教学环节更加顺利地完成,并且为教师能够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提供依据。UbD理论指导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全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实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反馈的统一。教师在设置评价反馈时围绕的是学生的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评价反馈,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加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效果,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推进合作探究

UbD理论以学生的学习目标开展教学,学习目标展开的过程注重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教师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载体,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形成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探寻问题的解决,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以层次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增强知识理解,达到问题的本质。

案例3  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展示一个三角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相关知识,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大家有没有计算的方法?

生1:我们可以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师:很好,那么大家尝试测量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2:我们测量了大约是180度。

生3:我测量的也差不多。

师:那么为什么两位同学画出的三角形不同,但是内角和却差不多呢?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依靠测量还不能下定论,有没有不测量就能计算的方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第一小组: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内角进行平移和转换,就能将三个内角放到一条直线上,三个角的和等于平角即180度。

第二小组:我们组将三角形进行了分类讨论,分成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首先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按照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将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进行拆分,同样可以得到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该案例中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解题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理清了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学生的个别独立思考再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层层递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根据UbD理论,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以合作探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四)基于亲身体验收获学习感受

UbD理论注重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从体验中收获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的体验创建平台,使学生从合作探究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形成学习感受,内化学习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在探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和完善,形成更加完善和规范的学习方法,创新学习的思路,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UbD理论认为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不仅要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示范举例,还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逻辑体系合理地规范和调整教材的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处理,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感受,从而升华对知识的感受,提升感悟能力。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受也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需要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价和反馈,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注重学生不同的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传递体验感受,以此带动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

案例4  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师:今天我们来了解不同的数字,首先我给大家发放一些不同的数字卡片,拿到卡片之后,大家可以寻找和你同样的有理数或者无理数进行分组,无理数为A组,有理数为B组。

学生拿到数字卡片之后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同伴进行了分组,并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的方式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更好地分清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教师对学生的选择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指导,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这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游戏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也是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能强化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了不同学生体验感不同的弊端,通过同伴的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体验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能满足学生体验知识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

(五)基于学习目标构建整体教学计划

UbD理论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建立整体性的教学规划,帮助学生在整体性的教学环节中,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力。教师从整体上构建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产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把握整体性原则,挖掘知识内部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节,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质,梳理解题思路。UbD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因此教学计划的制订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的调整以落实学习目标为主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从整体上进行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UbD理论的宗旨是为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密切了师生关系,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和课标,更新教学理念,建立有机的整体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教学过程、问题引导和评价反馈的协调统一,帮助学生形成明晰的思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宏.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8.

[2] 周文叶. 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