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

作者: 陈思远

让知识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语境,正确书写“悬崖、棋盘”等7个易错词。

2.能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整理课文思维导图,重温革命历程。

3.能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说出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领悟革命精神。

4.能运用点面结合写法,写出拔河比赛的精彩场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建党100周年庆典时,在天安门广场,祖国的年轻一代许下了铮铮誓言。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这节课,让我们重温那段革命岁月,开启第二单元的复习。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关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板块二:正确书写,回忆革命岁月

1.自主完成“看拼音,把诗歌补充完整”学习单。

任务一:正确书写,回忆革命岁月

看拼音,把诗歌补充完整。

tiě suǒ        dà dù hé

          飞悬          

zhuàng gē

长征战士谱          

qí pán

但看          施陷阱,

lūn liú dàn

          灭倭顽。

孤军诱敌浑身胆,

xuán yá

投身          一片丹。

qí zhì

五星          长空耀,

hōng míng

礼炮          冲云天。

初心不忘革命难,

万里江山代代延。

2.教师评价,重点讲解“悬”“抡”二字,学生对照正确字形订正。

3.齐读诗歌,感受党走过的苦难和辉煌岁月,感受先辈们的卓越奋斗。

4.学生针对所填诗歌交流。

(1)诗里包含了哪些历史事件?

(2)交流汇报:

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

(3)引导小结: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分别叙述了五个历史事件,我们以时间轴的形式串联起来,这样就抓住了每篇课文的关键信息,课前大家已经为自己选择的课文绘制了思维导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聚焦情境任务,将字词复习与课文内容回顾相结合,让学习的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寻找第二单元五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以时间轴的形式将它们串联起来,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信息的方法,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的能力。)

板块三:整理导图,重温革命历程

1.选择一篇课文,提取关键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

预设:

(1)《七律·长征》:腾越五岭—翻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喜踏岷山

课文带领我们回顾了红军长征路,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乐观无畏的精神品质。

(2)《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课文主要描写了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任务,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绝路痛击敌人,最后英勇跳崖、壮烈牺牲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精神品质。

(3)《开国大典》: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大与隆重,让我们感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激动与喜悦。

(4)《灯光》:天安门前的灯光:现实;战场上的火光:奋斗;插图中的灯光:理想。

课文围绕“灯光”这一主题展开,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前的灯光、战场上的火光以及插图中的灯光,三者分别对应着“现实”“奋斗”与“理想”,告诉我们有了理想为之奋斗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

(5)《我的战友邱少云》:山沟潜伏—壮烈牺牲—冲锋报仇

课文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地方被敌人的炮火点燃,自己被烈火包围,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最后在烈火中牺牲的故事,赞颂了邱少云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以及顾全大局、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

2.引导总结:无论是学习古诗还是学习课文,只要用上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就能帮助我们快速梳理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设计意图:从整理思维导图中实现对已学内容的有效复习。复习课的基本功能是对已学内容的回顾、整理与巩固,板块三紧紧围绕着用思维导图回顾革命历程展开,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板块四:领会写法,感悟革命精神

1.回顾第二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记一次活动。那么本单元的课文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写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2.学生回顾《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中的场面,重现当时的场景。

(1)出示要求:自读《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中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部分,借助表格交流你的感受。

(2)预设:

《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整齐威武的场面,又注意通过细节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

3.由课内走向课外。

任务二:领会写法,感悟革命精神

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连条小路也没有。

一年四季,山上都盖着厚厚的雪。夏天,别的地方热得摇蒲扇,大雪山上还是白雪纷飞,寒风刺骨。

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八个月。他们衣服穿破了,草鞋穿烂了,这样冷的雪山,怎么过得去呢?但是,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勇的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为了打倒反动派,红军要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也要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

斗争。红军要征服大雪山,越过大雪山。

大队人马来到大雪山脚下,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了。有毯子的就把毯子聚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有的战士找到些布片和枯草,绑在脚上,当作棉鞋;有的战士找到一张羊皮,披在身上,当作大衣。

(1)找找哪些语句是人物群

体描写,哪些语句是个体描写。

预设:

群体描写:大队人马来到大雪山脚下,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了。

个体描写:有毯子的就把毯

子聚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有的战士找到些布片和枯草,绑在脚上,当作棉鞋;有的战士找到一张羊皮,披在身上,当作大衣。

(2)联系《七律·长征》中的诗句,说说你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预设:

在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大雪山上,战士们为了革命最后的胜利,想尽了一切办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不放弃,坚定向前。这让我想到了《七律·长征》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这种乐观无畏的革命精神让我敬佩,值得我学习。

4.引导总结:第二单元运用点面结合,选取了不同时期的五篇课文,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革命英雄的高尚气节,而这恰恰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从课内知识和课外拓展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巩固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点面结合”。在交流时,为学生提供支架,让学生融会贯通提高迁移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对新问题进行分析,掌握思维方法。)

板块五:实践运用,牢记爱国箴言

1.回顾“日积月累”:在这一单元语文园地中,我们也学到了几句爱国名言,你能试着结合语境,填一填吗?

(1)国庆假期,我和爸爸在家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当看到五壮士跳下悬崖的那一刻,爸爸情不自禁地对我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每每谈起“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爷爷总是对我们说:“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3)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虽一

生不在高位,但始终怀着热情,他在临终前对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每次读到这句诗,我们都会说起陆游的那句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

2.“词句段运用”告诉我们,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来表达可以让语段更有画面感,你能试着把上面三句话中的“说”换成其他词语吗?

预设:可分别换成“赞叹”“感叹着教育我们”“嘱咐儿子”“吟诵”。

(设计意图:在该板块中,以

一个情境为立足点,将多个知识点与能力点的考查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知识积累与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块六:运用要素,练写拔河场面

1.创设情境,运用点面结合法写拔河比赛的精彩场面。

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冬季运动会,其中的拔河项目给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精彩时刻。

裁判员挥动手中的旗子喊道:“预备,开始!”激烈的拔河比赛正式开始了。这一刻,所有队员们都屏住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面前的这根红绳,生怕它下一秒就会向对方移动。___________。(这里抓住所有比赛队员的动作,描写群体“面”)绑在绳子中间的红丝带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只见小翼咬着牙,脚一步步吃力地往后退;小优_____________;(抓住队员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个体“点”。)一旁啦啦队队员也卖力地喊着“加油”,好一派热闹的

景象。

2.运用反复手法,改一改。

(1)在《开国大典》中,作者用到了“一齐……一齐……”“只听见……只听见……”的句式,写出了宣告的庄严和现场的肃静。你能仿照“词句段运用”尝试用上这样“反复”的写法再来说一说拔河比赛的精彩场面吗?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预设:

这一刻,所有的队员们都屏住呼吸;这一刻,他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面前的这根红绳,生怕它下一秒就会向对方移动。

(2)引导小结:重复词语的使用能增强语势、增强情感,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拔河比赛的激烈。

(设计意图:该板块紧扣“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场面”这一核心知识,同时又将“词句段运用”中反复手法的好处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现场建构学习,将能力进行深度迁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郝 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