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词共吟,抚青简飘香
作者: 魏敏先生,师者,德才兼备者也。遇到先生,是我人生至幸,说到我与先生的缘分,我想有句名言最合适不过,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书籍中相识
我口中的“先生”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认识黄老师是在2020年末,说是认识,其实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我当时因为受邀听课,听到了一位低年级教师的识字课及黄老师的课后思考,而产生了研究“字理识字”的想法。统编本教材更关注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教材中识写分开的编排设计让大量的汉字铺天盖地地进入课堂,使得大部分老师教学生汉字时晕头转向、措手不及,课堂上讲不完汉字的问题如潮水般冲击着小学的识字课堂。老师们没有理解专家编排教材的意图,容易走入教学误区。小学是学生识字、写字的关键期,如果教师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教给他们识字、写字的规律,那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确定了自己“字理识字”研究方向后,我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关于字理教学方面的资料,黄亢美教授的名字反复出现在百度词条上,认真拜读后发现黄老师的研究扎实、严谨、科学、落地,正是我需要的。于是我就在网上买了黄老师编著的各种书籍,又去网上搜索黄老师的教学视频,认真学习研究……这样一学就是一年有余,在黄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小课题顺利结题。
讲座中相遇
我不满足于小课题的研究,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理解并实施到课堂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是我又申请了字理识字的省规划课题。这时我需要更细致的指导,经朋友推荐我十分幸运地邀请到黄老师为我们课题组做专题讲座引领。这一次近距离的讲座,才让我真正走到了黄老师身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黄老师德才兼备的大师风范。
我邀请黄老师为我们做90分钟的讲座,原以为讲座中间黄老师会穿插一些互动或是间休之类的环节来进行自我调整和休息。但令我震惊的是,整整90分钟的讲座,黄老师声如洪钟,一气呵成,甚至连水都没有喝一口。黄老师讲座的专业知识更是引人入胜,新鲜的知识层见叠出,犹如观赏好莱坞大片让人惊喜连连,听得我们连眼睛都不敢眨,生怕眨眼之间错过万年。
黄老师的讲座让我收获的不仅是字理识字教学的专业知识,更是用身教向年轻教师彰显了“热爱是一种坚持,坚持方得始终”的真谛。
指导中相知
黄老师不仅做事认真,学问精专,为人更是谦和、热情、一片冰心。在与黄老师一起撰写文章时,再一次让我领悟了何为“大师”。
先生弦歌不辍。讲座以后,我与黄老师建立了联系,虽然我与黄老师居住在两地,但这丝毫没有让我感觉到彼此遥远的距离,因为黄老师经常会给我发各种学习资料。每次收到黄老师发来的学习资料,我都有一种“心有灵犀,当下正需”的感觉:开学初,黄老师就会给我发来“教学计划如何撰写”资料;学期末,黄老师又早早给我发来“教师期末高效工作清单”资料;日常黄老师会指导我的教学,经常给我发“字理教学”“字理释义”“低年级学生无纸化测评”“解决教学问题《有问必答》”筹资料,为我答疑解惑;黄老师还会把他的讲座、创作的诗词发给我,供我学习;黄老师的哪位徒弟上了杂志封面人物,黄老师也会带着我们一起创作诗歌表示祝贺。跟黄老师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都是行而不辍,一直向前。
先生博古通今。2022年版课标出台后,明确了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其中将“文化自信”排在了首位,足以看出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语文教学中汉字是我们祖国文化中历经数千年的瑰宝,汉字的造字方法承载着祖先的智慧,记录着祖先生活的点点滴滴,但这些造字智慧却被许多人遗忘了,虽然我们每天与汉字见面,但它们却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符号。在黄老师带我设计《秋天》一课的教学时,我感叹道,汉字在黄老师的演绎下真的会说话了,有温度、有生命了。就拿黄老师指导我讲“雁”字来说吧,他告诉我“雁”字是由“厂”“隹”“亻”三个部件组成的,“隹”读“zhuī”,它的古文字“<D:\会刊\2023\会刊\10\ZZ1.tif>”就像尾巴稍短的鸟形,“厂”读“hǎn”,表示读音。可见“雁”字只有一个“亻”,不是两个“亻”。“雁”的异体字又写成“<D:\会刊\2023\会刊\10\ZZ2.tif>”,右下是由“亻”和“鳥”(鸟)组成,明显只有一个“亻”。“雁”是一种鸟类,为什么“雁”字里有个“亻”(人)呢?大雁守时、团结、有序,的确具有人的品性。另外,大雁一雄一雌结成一对,它们始终不离不弃,所以在古代,常常会有至亲给新婚的夫妻送上一对大雁,祝福他们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永远恩爱。正因为大雁具有人的品性,所以“雁”字里就加上一个“亻”。黄老师给我们传递的不仅是博古通今的知识,还有穿越历史的文化,更是端正品性的做人道理。
先生慎思笃行。撰写《秋天》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是我写文章最“痛苦”的一次经历,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彻夜不眠的夜晚。黄老师对学术专业知识的认真、严谨,对研究学问的勤奋、坚持让我不敢有一点点的松懈和马虎。每次交稿后,不论多晚黄老师都会即刻回复,并认真负责地提出客观全面的修改意见。黄老师告诉我:“学术专著容不得半点马虎,写作不要功利,而是真真正正、踏踏实实为老师们做点事情,要为读者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尽管我写的文章在黄老师那里总是不尽如人意,但黄老师从未指责过我。黄老师在工作事务特别繁忙的情况下,仍然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给我意见、宽慰我,给我发参考资料并为我指明方向。每次接到黄老师的留言、电话几乎都是深夜。黄老师对学术的研究态度,对在写作中经常犯错的我的爱护、包容无不令我钦佩动容。
先生奖掖后学。终于,我和黄老师一起撰写的《秋天》教学设计完稿并刊登发表了。看着发表的文章,回忆起我和黄老师一起创作的点点滴滴,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在黄老师的帮助下我感觉自己虽经历了挫折,但却在挫折中涅槃,经历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成长蜕变,突然找回了刚刚工作时不断攀升的喜悦与新鲜感,好久没有这种成长的快乐体验了。何其有幸遇此良师,谦和严谨、不求回报,用毕生所学传承传统文化,托起青年人的未来。
歌德说:“读一部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和黄老师对话,感觉就像读了一部记满往圣绝学的奇书。何为先生,北宋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老师亦是如此,黄老师用毕生精力研究汉字字理、诗韵词文,传播知识,播种希望,向先生致敬!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与黄老师相处似品美酒,愈久弥香……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