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高校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张玲玉 刘睿[摘 要] 为了使高等院校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尽快成为业务精良的教育教学能手,高校要主动推进“双循环”的方式,助力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积极推动“双循环”,从岗前培训、教师教学培养体系、教学见习和试讲、教学比赛和教学研修、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学生座谈会等方面助力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使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自我赋能,激发内循环,提升教学能力;形塑人际,打造创新内外合力;敢于破冰,积蓄创新实践推力。
[关键词] 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双循环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融合‘课程思政’的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2021JSJG386)
[作者简介] 张玲玉(1987—),女,黑龙江大兴安岭人,硕士,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刘 睿(1983—),男,甘肃兰州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033-04 [收稿日期] 2022-10-20
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对高校青年教师关键能力特别是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要求[1]。随着高等院校规模的扩大,大量青年教师加入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中,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慢慢成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师的聘任条件逐渐提高,主要是科研能力、学历要求的提高,高等院校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出众的科研能力,但他们绝大多数在读书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类培训,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十分有限,且自身教学能力提升后劲不足。高等院校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虽然具有很多自身的优势,但在教学能力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使高等院校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尽快成为业务精良的教育教学能手,高校要主动推进“双循环”的方式,助力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激发内循环、对接外循环,即“修内功,思想、制度建设;拉外援,加大青年教师实践力度”[2]。高等院校要为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构造由内到外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双循环”方式,激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其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双循环”助力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举措
当前高等院校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理论知识掌握不深。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具有渊博的科研专业知识且持续更新,但在读书期间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课程,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知识比较欠缺,其自身的重视程度又不高,导致其教学水平提升缓慢。(2)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几乎都是毕业之后直接上讲台授课,对课程讲授内容不够熟悉,甚至没有完整学习所授课程的教材,课程讲授内容和进度安排不够合理,对教材把握不够全面、准确;课程讲授时过度依赖教材和PPT、讲座式教学;教学反思意识不足,缺乏教学反思提升;课程讲授实际经历不足,因而讲课内容缺乏拓展举例。(3)课堂把控度不够。大部分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不擅长调动课堂氛围,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声音过于平缓或音量过小,课程讲授节奏把握不好,讲解过程不能体现重点,缺乏师生互动;对课堂管理不到位,导致授课过程中学生抬头率不高,主要集中在中后排上课。
(一)岗前培训
高校二级学院注重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全方位、多维度助力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二级学院每年由教学院长专门组织对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课教学基本流程,备课、上课、辅导与作业、备考、监考、成绩录入、存档;实验课教学基本流程,备课、讲解与演示、巡视、备考、考试、成绩录入、存档;毕业论文指导基本流程,毕业论文分配、启动、开题、实施、中期检查、答辩、评价;教学相关制度文件;各种教学系统的使用与说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与流程;学科竞赛;教师教学竞赛、教学改革论文、教学改革项目;常见问题解答。
(二)教师教学培养体系
学校层面一直重视教师教学培养体系的完善,制定或修订了多个针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如《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本科课程设计管理办法》《本科生课务管理办法》《本科实习教学管理办法》《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本科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等。
(三)教学见习和试讲
二级学院重要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为每位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指定了教学导师,规定跟随教学导师听课一年。二级学院为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岗位、熟悉课程和确保授课质量,按照二级学院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统一部署,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教学试讲,由校教学督导、学院教学督导、教学院长、系主任对新入职教师教学的备课教案、课件、板书、肢体语言、授课章节安排、用语精炼程度及专业问题等进行一一点评,并结合讲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试讲活动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了解自我、取长补短的平台,并为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教学比赛和教学研修
在年度经费预算中,专门设立教师发展经费,支持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培训和竞赛活动。学校定期组织举办校级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微课比赛,不定期组织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授课竞赛观摩等活动。
学校建构教师教学在线学习平台,为教师接受进修培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可以购置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超星教师发展平台上的课程资源供教师使用;建立微信群和QQ群组,打造教师南工教学学术互动平台,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交流教学感悟,探讨教学问题;组织教师参加超星直播课堂学习等。二级学院积极组织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进修、研修活动,如“课程思政高质量推进”线上研学、新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五)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通过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和管理,推动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严格遵守执行教学纪律与教学规范,树立良好的教风,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强化导师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负责人牵头制订学年工作计划,常态化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集中业务学习和研讨,每学期开展不少于3次专题教研活动。明确课程建设相关目标,建立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组织制定并规范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集体研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六)组织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
为充分了解二级学院教学过程实际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分别组织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及其任课班级的学生座谈会。在学生座谈会上认真听取学生对学院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验、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的建议。在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座谈会上,集中反馈其任课班级学生座谈会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介绍了教研室基本的教学管理与课程安排情况;校教学督导反馈督导听课情况。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就教学一线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全方位的沟通与探讨,座谈会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并为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双循环”助力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
教师教学创新水平的提高是在一定提升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完善的动力机制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保证[3]。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动力。
(一)自我赋能,激发内循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就代表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在上讲台的初期,往往会因为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导致因缺少院内认可引起的教学能力信心不足。这种情况下很难发挥其自身的创新活力,这就需要通过自我赋能来得以缓解。
赋能最初源于管理学中的“empower”,是和授权联系在一起使用的,现多被人们理解为“赋予能量或赋予能力”,是指通过环境、语言、行为、心态的变化而产生正能量,其中包括自我赋能和对外赋能。与自我激励不同,自我赋能是通过态度、言行等条件的改变,使得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在获得成功之前燃起心中的火苗,激发其做事与成事的兴趣和动力。因而相较于获得成就驱动的“激励”而产生的外部动力而言,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更应重视内生动力,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找定位、定目标、扬优势坚定教学能力自信,从自我唤醒走向自我激发、自我赋能,进而在树立教学能力自信的同时提升育人使命感。如果每一次前进的动力都源于内心的沸腾,那么自我赋能在激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创新活力的基础上,也能对预防教学倦怠感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二)形塑人际,打造创新内外合力
同其他职业一样,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在高等院校也存在人际交往关系。从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他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能够使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更快适应并融入二级学院,也能同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在自我赋能时形成合力,为其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供良好氛围。
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职场环境较为单纯,平时主要面对学生和同事两个群体。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需做到“三要”:(1)一要站稳角色立场。做到明确教师身份,夯实师风师德基础,育德于教,以人格魅力收获学生尊重。(2)二要善用自身优势。了解大学生关注的前沿问题及思想动态,拉近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好“有温度”的课程,以课堂教学效果收获学生的喜爱。(3)三要注重交流沟通。达成师生双向启发的良性循环,用“互鉴—互渡”的方式收获学生的敬佩。
另外,在面对同事时,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做到“三忌”:(1)一忌消极怠工。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在上讲台初期的一段时间内教学能力如若不能有明显提升,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如果想避免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过早进入职业倦怠期,二级学院就要尽可能地缩短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时间,这就需要基层教学组织给予其指导和帮助[2]。(2)二忌闭门造车。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单靠个人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在“大思政”和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互联网+”、交叉科研、创新创业等成为关键词,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要注意与不同年龄段、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教师建立深入交流与互助的协同工作关系,以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模式打破原有课程专业壁垒和教学研究路径依赖,最终实现成果多样化,促进教师命运共同体构建。(3)三忌自鸣得意。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不能在取得了一点成绩后便自鸣得意、止步不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增加才能储备,应对“本领恐慌”。
(三)敢于破冰,积蓄创新实践推力
对于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岗前培训是其快速进入教师角色的初始途径,随堂听课与模仿教学资历高的老教师是其提升教学能力的常见方式,这两种方式是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目前岗前培训的方式、时长等因素都影响着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学习效率,效果因人而异;另一方面,若只是对教学资历高的老教师的上课风格进行习惯性模仿,容易导致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养成求稳型思维,以至于最终放弃探索自身能力的可能性,将创新活力“雪藏”起来,无法在教学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