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群体参与红色校史资源开发教育工作研究

作者: 俞劼

[摘 要] 红色校史文化,对内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具有鲜明的号召力和传播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校本课程。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五老”群体是红色校史的生动体现,是学校精神的鲜活表达。“五老”群体的参与不仅有利于丰富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内容,还可以优化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在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地位,起着重要作用。“五老”群体要坚持“协作式、嵌入式”的工作原则,采取“看得见、听得懂、传得动”的作用方式,建立“增输入、强输出”的长效机制建设,在实践中凝练育人元素,锤炼“五老”队伍,立足老少共建,开展特色活动,不断推动“五老”群体参与红色校史资源开发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 “五老”;红色校史;开发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南京邮电大学红色校史研究项目“‘五老’群体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教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HSXS202109)

[作者简介] 俞 劼(198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邮电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041-04 [收稿日期] 2023-09-05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校史是学校办学实践在精神层面的凝聚和反映,是学校精神的具体承载和文化标志。红色校史沉淀办学历程、承载学校精神、凝聚文化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奋斗历程,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活见证和宝贵财富。红色校史文化对内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具有鲜明的号召力和传播力,是青年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校本课程。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1]修史立德、学史力行、以史育人,红色校史文化的开发与教育是赓续红色血脉、继承优良传统、立足教育根本、涵养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和坚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珍视和挖掘办学历程中富有特点、生动鲜活、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红色资源,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校史,是学校师生的历史,是以代表人物、重要成果、重要事件为核心,以人为基本元素记载的。学校中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群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见证了学校高等教育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代的伟大历程,是校史文化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爱护、学习“五老”,重视发挥“五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4]“希望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5]“五老”群体以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品行、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实干的魄力和无畏的担当[6],在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五老”群体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丰富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内容

“五老”群体参与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开发和教育工作具有独特性。“五老”群体既是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活教材”、传播红色校史文化的“辅导员”。“五老”群体与青年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有利于生发情感共鸣,增强红色校史教育的渗透力。“五老”群体有利于增强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开发和教育工作的鲜活性。“五老”群体作为红色校史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亲历者,可以对有限的文献、文物等做出细节性的补充和场景再现,生动细腻地再现历史事件,增强红色校史教育的亲和力。“五老”群体参与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开发和教育工作具有紧迫性。“五老”群体大多年事已高,与之相关的实物和非实物文化资源收集难度逐步增大,要适时开展抢救性挖掘工作,增强红色校史教育的说服力。

(二)优化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五老”精神与红色校史资源中孕育的精神文化内核,动态关联、彼此优化,提升了榜样力量的示范作用,拓展了红色校史的传播形式,系统提升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教育工作的质效。“五老”群体具有榜样示范和平等参与的双重功效[7]。“五老”群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与大学生群体在专业上相通、情感上相亲、求学经历上相似;他们自身的求学历程、职业发展、成长体悟和生活经验,能够给大学生群体提供身边的榜样,进行生活化的示范;他们具有独到的亲和力,有利于将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作用由显性向隐性、由一对多向一对一辐射,使大学生获得更灵活精准的指导和示范,更大限度地拓宽了红色校史育人功能的施策空间。“五老”群体与大学生的交流共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其将学习感悟、实践体悟、文化活动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加了互动,强化了体验,较好地提高教育效果。

二、“五老”群体参与红色校史文化开发与教育工作的作用机制

(一)坚持“协作式、嵌入式”的工作原则

多元协作,组建涵盖多领域专家、党政工作者、学生志愿者的团队,充分挖掘“五老”中蕴含的红色校史元素,鼓励引导其参与红色校史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尤其是积极动员青年师生发挥在新媒体等领域的优势,形成老少共建的良性机制。运用嵌入式工作方法,充分依托校院两级关工委机构及工作团队,将红色校史开发和教育工作纳入现有工作体系中,有效保证机构和人员建设;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通过鼓励支持设置红色校史选修课、参与红色校史文化研究宣讲社团、开展红色校史文化讲座、组织挖掘整理口述校史、进行红色校史文化调研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场域的建设和改造。

(二)采取“看得见、听得懂、传得动”的作用方式

在作用空间上,建立直观展示平台,依托校史馆、档案馆、校史主题展等,展示“五老”群体中的光荣典型和先进事迹;通过建造校史人物雕塑、重建校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场景等方式,增强红色校史文化的可视化和体验感,帮助大学生真切感受红色岁月。在作用时间上,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与青年师生在校的重大节点相结合,结合校庆、新生入学教育、新员工入职教育等契机,不断帮助青年师生理解红色校史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时代价值,通过师生、老少共建,进一步加强青年师生对校史文化的感知力。

(三)建立“增输入、强输出”的长效机制

增加“输入”,保证红色校史资源的征集渠道,长期开展红色校史相关资料的征集工作,开展口述历史研究和口述档案征集。在开发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同时,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坚持精品课程建设并使其逐步线上化。优化“输出”,从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多维度呈现红色校史资源,全过程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关工委工作平台,鼓励“五老”群体走出高校,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逐步形成以学校红色校史为点,以社区、中小学为面,点面结合的红色校史文化场域。

三、“五老”群体参与红色校史文化开发与教育工作的实践案例

(一)擦亮红的底色,凝练育人元素

南京邮电大学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学校发祥于抗战烽烟,星火于战邮发展,茁壮于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自建校以来,学校因邮电而生,随通信而长,由信息而强,与我国的通信邮政行业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红”是学校诞生和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底色,也是“五老”群体参与校史开发与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主旋律。

“五老”群体中红色校史元素的凝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红色精神,由战邮精神和长征精神传承组成;二是学科发展史,包括学科发展中的突破、学校发展中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等;三是名师从教史,挖掘介绍师德高尚、潜心育人,在师生中有口皆碑的教师典型等。

学校将育人元素与“五老”群体紧密结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青年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例如,2021年3月,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首个主题活动,学校举办了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书记兼院长、老红军秦华礼特殊党费交纳暨遗物捐赠仪式,并将他的精神凝练为三件“传家宝”——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师者情怀和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也成为学校“五老”群体参与红色校史开发和教育工作的主基调和总方向。

(二)依托关工委,锤炼“五老”队伍

充分发挥关工委在红色校史系统性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吸引并形成一批“五老”队伍,系统性地推进红色校史传承工作。

2015年,由校关工委组织成立了南京邮电大学老同志红色校史宣讲队。宣传队面向全体退休老同志,按照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宣讲技巧好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组织遴选相结合的形式组建。宣讲队成立至今,在充分展示学校红色校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学校前景目标、在校师生现状等不断丰富宣讲内容,凝练成《南邮的历史与南邮精神》《南京邮电大学发展史简介》《继承光荣传统 凝聚南邮精神——校史回溯》三个精品内容,结合开学季、毕业季、党员党课、主题班会、重大纪念日等节点,深入南邮各个学院开展红色校史宣讲,弘扬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的红色精神,为讲好南邮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贡献正能量。根据2022年的数据统计,南京邮电大学离退休老同志近1 300人,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骨干有78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总人数达460余人,其中组织或参与各类宣讲的达160余人次,惠及学生达28 000余人次。

其中,以老校区内的三好亭为起点,将紫藤长廊、眼镜湖、无线楼、金川河、有线楼、图书馆、华礼堂等标志性建筑串联起来进行红色校史实景宣讲,采取“点位+红色校史故事”的形式,系统化整合老校区内的红色校史文化资源,惟妙惟肖、深入人心,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校友返校参观的保留节目。通过这种方式,广大师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了学校艰苦卓绝的红色发展历程,知悉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目标,对教育引导师生以史为鉴,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命意识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立足老少共建,开展特色活动

各学院相继成立的“秦华礼战邮先锋队”“红柚青年校史宣传队”等学生骨干队伍,接受老同志红色校史宣讲队指导,老少携手,共同传承红色校史文化。“五老”群体通过言传身教、传帮带引、共研共学等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师生深刻理解学校艰苦卓绝的发展历史,以及老书记、老红军秦华礼同志投身革命、建校荣校的光辉历程,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南邮红色校史。近年来,相关传承活动主要包括:(1)开展社会调研。结合档案文献和校团委“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南邮建校发展史,梳理出四个阶段的红色战邮文化传承谱系。(2)访谈“五老”群体。挖掘和整理秦华礼同志红军时期和建校时期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3)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校红色校史文化的认知度及对传承红色校史文化的建议意见。(4)借助“青马工程”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信仰公开课等平台,开展老红军秦华礼红色革命历史宣讲等。

“五老”群体要全面深入青年师生培养各个阶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各种方式参与红色校史开发和教育工作。2015年,学校拍摄了《烽火南邮》红色校史宣传片,通过采访南邮的离退休老干部、战邮干训班的老学员及南邮校史的编纂人员,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了战邮干训班诞生的背景、办学的艰难经历、学员的学习生活状况、战邮干训班在抗战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及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寄语,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2018年和2019年,学校关工委申报的研究项目《继承光荣传统,凝聚南邮精神——校史回溯》《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化》先后获评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教育项目’案例”二等奖和一等奖。2021年6月,南邮关工委参与创作的学校原创红色校史剧《赤子》成功首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