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 张婷 陆清华
[摘 要]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培养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及职业教育的要求,界定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如“双师”素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质培优等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内涵,从而建立适用于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建引领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CJE210236)
[作者简介] 张 婷(1977—),女,河北泊头人,硕士,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101-07 [收稿日期] 2022-11-25
一、概念的界定
师德是中华民族十分看重的美德之一,《礼记·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教师教书育人、品德情操等方面做出了行为规范;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著名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箴言,可以说是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即立德树人教育观最直观、深刻的诠释。
师风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齐书·元文遥传》当中,书中写道:“文遥尝谓思道曰:‘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然白掷剧饮,甚得师风。’”此处的“风”可理解为风格、风气、风尚等,师风则是指教师的风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展开科学指导,师德师风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对教师提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1];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期待,要求教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2];在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四个引路人”,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做了强调,即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5]。
综合上述文献,课题组认为教师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在教师个体身上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品格、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师风即教师行业的风气,是整个教师队伍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行业风气,包括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学态度、学术作风和社会服务等。师德与师风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今师德师风大多作为一个专属名词联合使用,已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
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本质特征、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等赋予高职院校教师特殊使命,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政治品格。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首先要增进“四个认同”,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同时遵守宪法和法律、学校的规章制度,依法从教、依法执教、依法治学。(2)职业素养。教师要时刻谨记作为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做到“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做学生“四个引路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在教育事业中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坚持言行雅正、廉洁自律。(3)专业能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品质。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学术自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双师”素质、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4)关爱学生。要有仁爱之心,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对学生客观公正,因材施教,维护学生基本权益,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隐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5)服务社会。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将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主动承担服务社会的培训职责,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开展横向科研合作,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社区等的志愿服务活动(公益事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二、评价体系设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师风是评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入推进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师德师风水平,使其更好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设计原则
针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师德师风评价中存在的师德评价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评价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评价结论可用性差等问题,按照科学、系统、全面、操作强的原则,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设计高职院校师德师风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评价规程和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推动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1.科学性原则。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为指导,保证评价指标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师德师风的实质和重点,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研究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
2.系统优化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统筹兼顾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三个评估层次要体现纵向包含关系,同层次指标横向界限要分明,避免干扰,同时要反映不同侧面的考量因素,进而能够直观描述评价对象的全貌,全面客观地评价高职院校师德师风。
3.全面性原则。采用多角度、多维度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教师、社会(企业及家长)三个层面及四个角度来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学与治学态度、教学水平、为人师表、师生关系、社会服务、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师德师风现状评价,形成差异性全覆盖多元评价主体的设计。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以事实为依据,繁简适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据易于获取,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表现,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设计思路
1.把准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内涵。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国内外师德师风理论,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站在新时代的视角上,以党和国家的新文件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和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如工匠精神、“双师型”教师素质等,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内涵,深挖、凝练师德师风内涵。
2.差异性全覆盖多元评价。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对学校师德师风工作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分别构建专业教师、非专业教师两个评价主体的师德师风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设置负面清单,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推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
3.细化高职院校师德师风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总结文献,以及对师德师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考察,结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工作的新要求,凝练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将思想政治、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仁爱友善、社会服务等确定为师德师风评价的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作为统领要素,概括了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根据《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高职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分解细化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作为内容要素,将一级指标具体化;根据二级指标的评价面细化为若干可以量化的评价点,并进一步细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的具体评价内容即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是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整个指标体系设计中的关键(见表1)[6]。
三、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说明
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时,秉承反映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特色和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相关论述融入其中,如“四有”好老师(融入三级指标1、8、13、30中)、“四个引路人”(融入三级指标12、15、31、38中)、“四个相统一”(融入三级指标11、15、28、35中)、“六个要”内涵(融入三级指标2、6、8、10、12、28中)。
将思想政治、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仁爱友善、社会服务五个指标确定为师德师风评价的一级指标。根据《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高职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分解细化了政治方向、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育人成效、关爱学生、关心同事、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等13个二级指标,这13个二级指标在设计时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育人成效就是定量评价指标。
(一)思想政治(12分)
该一级指标下设2个二级指标和4个三级指标。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使广大教师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认同”。因此,在思想政治这一指标体系下设了政治方向和爱国守法两个二级指标,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铸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自觉提高政治理论修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正确行使教师权利,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教师义务,依法从教、依法执教、依法治学;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二)职业素养(18分)
该一级指标下设2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从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两个方面来体现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传承工匠精神,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情怀要深;对工作充满热情,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服从组织工作安排,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教师要内外兼修,有道德情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培养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觉抵制一切有损教师身份和职业声誉的行为,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人格要正;坚持言行雅正、衣着得体、语言健康规范、作风正派;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索要、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礼品、礼金,自律要严。
(三)专业能力(42分)
该一级指标下设5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其中严谨治学和教书育人适用于专任教师;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适用于非专任教师。但并不是专任教师没有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责任,只是便于考核操作。且学校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同样承担授课、科研、专业建设等教学任务,所以这部分教师统称为专任教师,在师德师风考评中适用于专任教师的指标。该指标体系从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育人成效五个方面反映教师的专业能力。该指标强调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不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教师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积极推进1+X职业等级证书相关工作,提升“双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