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IVD行业高学历人才路径研究
作者: 田光慧 宗子傲 王俊利[摘 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托地方、面向产业,打造地区性特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并实践了校企合作培养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体外诊断技术行业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体外诊断技术;研究生培养;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校企协调培养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的路径研究”(JGY2021203);2022年度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双创’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训—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Y2022284);2022年度右江民族医学院教改课题“新医科背景下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YYCXCY202234Y)
[作者简介] 田光慧(1979—),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研究生管理研究;宗子傲(1989—),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技术研究生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108-04 [收稿日期] 2023-04-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人才,是当前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3],也是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之一[4]。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医药卫生领域的创新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5]。当前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持续高涨,在此背景下,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一环,且素有“医生的眼睛”之称的体外诊断技术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与之相匹配的体外诊断技术高层次人才出现短缺现象。因此,急需探索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切实提高体外诊断技术行业高学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一、体外诊断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体外诊断技术(In-Vitro Diagnostics,IVD)由现代检验医学发展而来,是指在人体外通过对人体样本(如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技术[6],常被认为是检验医学的“工具”和“兵器”。目前,体外诊断技术不仅成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医疗决策的科学依据与基础,而且已经成为全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类健康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主要以技术水平较低的生化诊断、血液/体液检测等基础检测为主,在附加值较高的分子诊断领域、免疫诊断领域等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当前,我国体外诊断技术行业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技术研发方面,与国外竞争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高端体外诊断技术产品领域的竞争力匮乏,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水平相对偏低,尤其对终端市场的影响力有待提升。二是我国体外诊断技术行业集中度不高,虽然从业单位较多,各企业都有擅长领域,但整体呈现“小而散”的局面,难以做到全面覆盖,缺乏整体竞争力。三是缺乏体外诊断行业的高质量、高学历研发人才。虽然许多高端人才投入到了体外诊断技术行业,但是体外诊断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日益紧迫。目前,本领域对高层次专业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已经成为限制体外诊断行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严重影响了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体外诊断技术行业研究人才培养现状
(一)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有医学背景的高学历研究人才
体外诊断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是临床检验诊断,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必须以临床检验诊断为目的,以临床检验诊断结果做验证,因此需要大量的具有系统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医学背景的高学历人才。然而,我国的体外诊断技术行业的研发人才目前主要以具有生物、高分子、材料、光学、化学、统计等专业教育背景的科研人员为主。由于具有医学背景的高学历研发人才的缺失,导致我国体外诊断技术行业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存在研发周期变长、研发技术难度增大及研发风险提高等问题。
(二)医学技术类研究生毕业后工作满意度下降,企业就业意愿不高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医学技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近些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技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源短缺日趋明显,导致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二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医院的检验效率,医院对人力的需求降低,而医学技术类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存在明显的供大于求现象。三是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毕业生愿意留在经济条件较好和生活便利的城市医院工作,不愿下基层,不愿进企业。此外,在极其看重经验的医学行业,从业人员更新换代的周期较长,更加剧了就业的压力。四是高等医科院校的医学技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当前市场的用人需求不一致,尤其无法适应当前蓬勃发展的第三方独立实验室和体外检验诊断企业对医学技术类高学历研究生的人力资源需求。
三、校企合作育人在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
(一)校企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育人是高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育人模式,此种模式注重培养人才质量,注重培养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注重高校和企业资源与信息共享。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可有效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进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是实现高校和企业互惠共赢的教育模式。
(二)校企合作育人培养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的优势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校企合作育人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医科院校与体外诊断技术企业的强强合作,对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的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具有诸多优势。
1.高校层面。医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起与体外诊断技术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一是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二是推行“产学研结合”“定向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三是通过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把第三方独立实验室建在高校,把课堂设到第三方独立实验室”,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四是有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进修或参与实践,实现教师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领会和先进技术能力的把控;另一方面,医科院校通过邀请体外诊断技术行业里的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教学、教研工作中,提升教学质量。
2.学生层面。首先,借助校企合作优化后的课程资源,学生能够获得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层面得到拓宽;其次,借助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学生能接触更多的新设备和新技术,获得充足的实践训练时间,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提升岗位竞争能力和胜任能力;最后,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学生更早接触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伴随着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积累,学生可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重塑职业发展规划。
3.企业层面。体外诊断技术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将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培养人才的医科院校,另一方面也能直接参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进而建立长久且高效的高学历人才培养机制。此外,体外诊断技术行业企业还可以与医科院校进行产学研结合,联合建立技术交流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携手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互利共生。
四、校企合作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培养的实施路径
从2021年开始,教学改革实践团队紧紧依托右江民族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广西高校示范性“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与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广西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优圣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体外诊断技术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了校企合作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建立了校企协调培养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的高学历研究生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工作如下。
(一)修订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培养活动的灵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统领、导向和督促的作用。基于此,我校在充分考虑驻地特点、校情、学情的基础上,对我校医学技术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校企合作育人内容,突出了面向企业就业的目标导向。例如,在我校医学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明确包含“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面向行业当前及未来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等表述。此外,在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模块中,前往体外诊断技术行业企业的实践应不少于三个月。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培养
课程是培养及引领人才的基本载体。在校企合作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过程中,我校极为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通过积极邀请企业导师参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等方式,优化了医学技术类研究生基础课程结构,建立起了具有职业性、针对性且可体现医学技术类研究生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在我校医学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版课程体系中,引入了“医学检验诊断技术新进展”“医学病理诊断技术新进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接触最前沿、最实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共建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训练
专业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充分依托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共建实践基地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主要表现形式,在高校与企业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起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有效解决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践场地不足、经费有限等现实问题。二是学生的实践、实习资源得到了丰富,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置身真实且专业的实践环境,有效提升实践技能。三是企业借助实践基地完成了企业推广、文化宣传、价值输出,为企业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储备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我校先后与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广西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优圣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了实践基地,有效提升了我校医学技术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架构、实践技能不仅支撑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还对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受工作环境影响,高校教师多将工作重心放在学术和科研方面,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存在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二是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知识架构,并且很难自主突破现有的知识架构体系,存在知识储备滞后的现象。三是高校教师较少接触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或产品研发项目,缺少相应工作经验的积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基于上述问题,我校在校企合作体外诊断技术行业急需高学历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过程中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每年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和进修,让教师真正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工作,打破教师固化的思维架构,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二是积极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或第二导师,真正地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和日常的教学工作。三是鼓励教师和企业深度合作,并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让教师和企业人员跨界融合发展,促进科研反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