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赵梦丹[摘 要] 高职学生是在新时期下不断成长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其不仅要具备出色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形成能够主动面对各种学习挑战、生活挑战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扮演着引路人、疏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研究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有助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开展。现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求入手,思考基于胜任力模型加强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教学能力;胜任力模型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ZJZB202219)
[作者简介] 赵梦丹(1992—),女,辽宁调兵山人,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天门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169-04 [收稿日期] 2022-11-16
一、胜任力的概念论述
从字面含义上进行解读,胜任力指的是“能够胜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基本能力”,代表了个体实践技能、活动技能、学习技能等综合素质。但从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来看,胜任力的构成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心理研究学者斯宾塞认为,胜任力指的是个体在工作、生产过程中量化工作能力的表现差异,与个体的素质有关,胜任力越出色,工作能力越出色。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必要性——基于胜任力模型
(一)全面满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以往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全面育人、完善教学体系为目标,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其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与情感意识的综合发展,教学方式极为单一。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学工作都是以“一把抓”为切入点,单纯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导入,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面临着学习、就业、学业提升等多重压力,价值观与道德观正在受到冲击,其需要更为完善的心理疏导。基于胜任力模型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打造全新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有效满足高职学生的成长需求。胜任力模型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求、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评估,基于就业、学习、情感的多视角为高职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并将结果重新反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胜任力模型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以教师发力、学生参与、综合反馈为特点,进一步提升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发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
斯宾塞在对胜任力进行定义之后提出了基本的胜任力模型,其指出,胜任力包含了技能知识、角色定位与价值观、自我认知、道德品质和行为动机五大要素,是个体对于外界工作、任务的直观认识。在五大要素当中,技能知识为外显元素,其他四大要素为人的内在素养,相互搭配,共同构成了胜任力的基本模型。在胜任力模型视角下加强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指导,有助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转换自身的定位:从全新的角度定义师生关系,不再依靠教师的强制力、约束力来实施教学活动,而是通过构建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引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技能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借由对自身定位的评估、动机的培养来建立出色的职业价值观。在落实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教育技能。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
(一)做好专业技能教育,落实技能测试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在取得了专业教学资格与技能认定证书之后上岗的高级人才,其负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工作,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学习压力大、竞争压力大的高职学生来说,合理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其走出情绪的泥沼。但从既有的教学经验来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于自身定位的认识不够深刻,其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实施教育”的育人活动,忽视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性特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其所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处理高职学生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导致其难以为高职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服务。
在胜任力模型视角下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重视教师对专业技能知识的应用,建立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框架、以学生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让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解决高职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组织入职之前的能力测验工作,基于胜任力模型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展开测试,通过“胜任力自我测评”“专业心理疏导测评”等测试活动加强对高职教师的教学管理。在“胜任力自我测评”中,要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化的能力评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各项教学素质进行评价。对于“专业心理疏导测评”活动,则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展开教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要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给出心理疏导方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展开评估。其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在胜任力模型的带动下,关注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外显性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疏导活动,选定存在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高职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录制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各项教育技能进行评价,帮助教师建立属于自身的胜任力模型。依靠对技能知识的加工,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教学技能与不足之处,全面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1]。
(二)积极调整角色定位,组织技能交流
“角色定位与价值观”是胜任力模型当中的第二要素,其决定了教师对于自身教学定位的认识,表达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内在素质。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下强调角色定位的调整,培养教师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才能有效落实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学生情感需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要求两个角度入手,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优势,通过与高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互解决学生遇到的成长问题。科学育人,科学教育,为高职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教育基础。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高职院校应该发挥牵头作用,与高职教师进行积极联动。一方面,制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计划》等纲领性文件,要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格按照文件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提出教育要求、设计教育任务的同时帮助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握教育目标,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活动中,要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除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更要坚持“主动育人”的科学思想,与高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胜任力模型加强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教育,围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价值观展开教育工作,通过教育故事讲解、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分享等方式引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积极交流。认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观点,提升其胜任力;鼓励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就感。同时,要形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修正教师的价值观,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施奠定全新的教育基础,让教师主动完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三)完善教师自我认知,落实评价体系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会产生心理压力,面对高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情感意识发展差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否认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价值,从而影响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这一问题,可尝试结合胜任力模型加强对教师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指导与教学管理模式,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求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依靠人才能力评价加强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能力引导,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是学校及相关领导发起的人才素质评价工作,按照“新教师”“老教师”“普通教师”“优秀教师”等标准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层,基于宏观视角评价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引导,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评价活动中,指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存在的能力短板与不足之处,建立“师徒制”“听课制”等教育指导模式,让教师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加强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能力引导。其次,坚持“教师评价教师”的管理模式,在年轻教师、普通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优秀教师同步负责听课任务,对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记录,在有关教师结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后,指出教师身上存在的学习短板与不足问题,实施科学化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胜任力。在胜任力模型视角下,引导教师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发扬优势,消除短板,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最后,发挥高职学生的评价作用。作为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高职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自身的情感意识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展开评估,从而提出心理健康学习需求,加强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评价对于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正面影响,打造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2]。高职院校定期组织学生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评价,从专业技能、教师态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等角度入手,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高职院校下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评价表”,按照教师的工作时间、教育方法等内容展开评价指导活动,借由学生的观点来加强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引导。在教育活动中,坚持实践与评价的有效联动,开发胜任力模型,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做好准备工作。
(四)提升教师综合品质,落实专业培训
胜任力模型提出了“品质”的有关概念,在教育指导活动中,教师的品质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要胜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出色的教育品质:具备良好的亲和力,能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具备出色的教育技能,能够完成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推动科学育人教育思想的落实,在胜任力模型视角下发展教师的综合品质,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指导。
在胜任力模型视角下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可以尝试以教师的综合品质为突破口,落实专业教学培训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技能指导。首先,开发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评价机制,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对象,聘请专家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展开教育培训工作,依靠评价加强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其次,建立以一线教学活动为参考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要求建设基于高职院校教学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教学研讨会等活动,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难点、要求展开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审核的研究成果在高职学校内公开,让全体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积累教育经验。依靠专业评价活动消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技能盲区,提出具体化的教育技能发展目标,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