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 张俊

[摘 要] 旨在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流专业建设强调全面的高水平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强调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专业教育。因此,如何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落实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从课程思政实施的组织保障、课程思政意识、思政元素挖掘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氛围营造几个方面,探讨了将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一流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一流专业;测绘工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政元素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大地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020);2021年度贵州大学测绘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测绘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2021);2014年度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测绘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贵大研CXJD〔2014〕002)

[作者简介] 张 俊(1976—),男,宁夏中宁人,博士,贵州大学矿业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测绘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070-04 [收稿日期] 2023-01-09

自2019年4月实施一流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双万计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四新”建设,建成一批示范性本科专业,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开展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测绘工程专业主要是利用各类对地观测技术研究和利用地球空间信息的一门学科,是国家基础建设、国防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如何实施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强烈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优秀测绘人才,是当前测绘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测绘主战场的重大战略需求[1]。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研制工作推进会”,会议将推动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作为今后测绘类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获批为测绘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并承担起为贵州省测绘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任务。

一、一流专业建设对课程思政的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认定总体上是分“两步走”来实施的,即报送的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由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而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对学生提出了12项具体的毕业要求,这些要求不仅规定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工程能力,而且还对学生提出相关的社会人文素养要求,这些要求事实上也是专业课程思政的要求。比如,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和工程与社会两条毕业要求中,都直接明确要求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时,必须要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不仅如此,还专门提出学生必须能够胜任个人、团队和负责人的角色。可见,专业认证的各项通用标准都或隐含或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在知识和价值观塑造两方面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测绘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不仅要继续做好“术业专攻”,而且要“守好课程思政教育的一段渠”,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2]。

二、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措施

在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专业课程约占80%,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无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多么宏大,课程都应当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基本载体,必须构筑专业课程与另外20%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联动、教师联动的“大思政”格局。为此,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3],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有机的协同效应,共同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一)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思政组织保障机制

为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高校应从“三全育人”宏观视角,从顶层设计着手,构建各部门间的协同育人联动保障机制,这种“联动”,首先表现在各实施主体间的协同有序。目前,很多高校未从“三全育人“的宏观视角去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学科、各育人主体协同育人联动机制,从而造成知识、能力同价值之间的割裂,损害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质量。《贵州大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明确规定了课程思政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建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师工作处、网络与信息化管理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互相协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机制,学院成立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院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监督小组,直接领导和组织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工作任务落实到系(教研室)以及各专业任课教师,并将教研室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专业建设考核的一级指标点。在2020—2022年之间,贵州大学测绘工程教研室共承担了2项贵州省级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类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其中1项项目成果获2020年度宝钢教育奖,1名教师获2022年度贵州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截至目前,测绘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已经按照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及学校有关要求,修订了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了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体系,规范了教学过程,毕业生思想政治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已初见成效。这表明,贵州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校、院和教研室三级组织及领导下,课程思政教学和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二)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所谓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不是专门单设新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换句话说,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都承担而不单是只有传统认知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承担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并具备主动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但事实上,这对高校和全体非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4]。一方面,因为很多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意识淡薄,在他们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抑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的事情,自己只需要专攻好“术业”即可;另一方面,在教育部和学校的大力倡导和要求下,专业教师不得不在专攻“术业”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平时并不主动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从而导致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针对此种情况,贵州大学测绘工程教研室经过多次教研会议讨论、争鸣、集体学习和培训,讲透、吃透了国家实施课程思政的战略意义,加强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明确了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中的地位,统一了全体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强化了测绘工程专业每一位教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合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其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合理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互交融。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而言,就是要在培养学生专门的测绘学科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以合适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测绘人才。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教学仍以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为主,必须在原专业课程固有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下进行,不能“为思政而思政”。另外,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做到润物无声,而不是生拉硬扯。再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要根据课程和学科特点进行,可以先确定专业中共同的思政元素,然后再根据不同课程开出具体的“思政配方”。例如,“大地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的专业主干课程,包含宏大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知识运用主要服务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不畏艰辛和困苦,将毕生所学抛撒在华夏大地上。为此,大地测量学”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培养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型人才。那如何才能实现上述课程思政目标呢?这就需要从不同章节内容中挖掘合适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大地测量学”绪论课中,要将学科发展历史与新中国发展历史相结合,从中挖掘测绘先辈们为我国测绘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为我国测绘现代化的奋斗历程、先进事迹,感化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

(四)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氛围

尽管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仍然是最普遍和最受欢迎的教学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零距离”互动,这种教学优势是其他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然而,任何教学方式都必须以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为前提。为此,课程思政教学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作为贵州大学教学督导成员,曾听过许多不同专业的课堂授课,对课堂氛围与教学质量的消长深有体会。同样的学生,相似的课程,由于不同的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氛围截然不同,有些教师能将专业知识结合实际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知识。而有些教师则采用了死板的、纯粹的理论授课方式,学生则需要在一种“我应该听课”和“自我约束”的“压迫”下学习,一些约束力差的学生则选择了睡觉或玩手机。这两种现象令笔者深深感到,营造良好的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专业课程思政和传统思政课程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不仅要承担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还要承担立德树人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任务。这也正是专业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教师只要将课程所蕴含的那些“接专业地气”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组织生动的语言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营造具有思政味的专业课堂氛围,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大地测量学”课程中讲到工程控制测量时,将中国高铁援外项目、珠峰测高以及港珠澳大桥等世界级大型测绘项目中的“中国测绘方案”背后的控制测量故事融入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和真切体会“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种课堂中,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感到精神振奋,学生从故事中自发得来的体验,远比单纯的思想政治说教要深刻得多。

结语

一流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最本质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那么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就成为一流专业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一流专业最终认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具有国际权威性。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是要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除了专业知识以为,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性地给出了几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但这些措施是局部的,面对新时代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出现的新问题,尚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从现实角度出发,在悟透政策文本、把握全新需求、发现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实现全新突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