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下“共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 范宽 陈霞 薛宏[摘 要]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教育能够为国家输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然而在合作办学所采用的“共课”教学模式面临着思政元素难融入、思政内容难保证、思政价值难融合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从创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挖掘以及共同价值角度出发,结合业务需求建模课程,提炼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将科学知识、思维方法、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打造“有知识、有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共课”;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中外合作办学下面向共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2022JG-B09);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公共英语‘金课’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英语课程建设”(2020GJJG316)
[作者简介] 范 宽(1987—),女(满族),辽宁锦州人,博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研究;陈 霞(1988—),女,山东潍坊人,硕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室内定位研究;薛 宏(1986—),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学术英语写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0-0103-04 [收稿日期] 2023-02-0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同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目前德育仍存在‘软、浮、虚、乱、散’问题”“改进德育工作,要重点把握‘信、心、活、全、书’五个字”“而‘全’就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3],因此推行课程思政是应有之意。目前,随着全球化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提速。自1993年国家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明确提出“合作办学”概念后,到2003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公布其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工作,促使合作办学飞速发展,仅2020年,教育部就批准了83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随着合作办学项目的增加,基于中外双师“共课”授课的教学课堂中,思政元素的缺失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
一、“共课”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导力量。与国内办学的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大量接触国外教师、教材,教师在讲课时大量引入国外的信息、文化,因此,在中外办学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使学生坚实“四个自信”意识,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保障[4-5]。同时,思政教育在课堂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共课”是集合了线上线下优势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新模式。在课堂中,外方教师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实时授课,中方教师在课堂现场进行辅导、答疑、查缺补漏等。授课模式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课,主要由外方教师讲解本周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中方教师配合外方教师组织课堂;第二部分是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完成课堂作业,中方教师配合外方教师查缺补漏;第三部分是答疑,中方教师解答学生在听课和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下,外方教师能够结合阅历与工程实践经验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中方教师能够把控教学内容、课堂节奏,并做好课后线下拓展和提升,双方教师共同配合,促进重要知识点的落地转化,形成学习闭环。在课堂中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共课”课堂中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二、“共课”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一)“共课”模式下思政元素难融入
“共课”下的教学方式具有独特性,其主要由外方教师主导,中方教师配合外方教师完成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首先,说服外方教师加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有难度;其次,外方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中方国内课程管理模式有差异;最后,在合作办学的最终评价中,办学质量会以外方合作学校排名、学生出国率、高端职业就业率等为评价指标[6]。因此,在总学时确定的情况下,思政内容很容易被弱化。这就导致“共课”课堂思政元素发挥空间小,学生很难从国家社会层面思考所学内容对我国建设的真正价值,了解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所以,基于独特的授课环境,如何因地制宜地梳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并将之有效地融入课程中,实现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二)“共课”模式下思政内容难保证
“共课”课堂除了外方主导授课外,选用的国际化教材也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难以保障的重要原因[7]。合作办学项目选用的教材本应既适应中方学生实际,体现专业学科的发展与前沿,又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防范西方不良价值渗透。但外方提供的教材是外方教师融合诸家观点后整理而成的文档,虽然知识点前沿精准,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差异性,很多案例来自国外,所传达的思想很西方化,使中方教师很难发现教材中隐含的思政问题,导致合作办学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程度不够深、范围不够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何将这些理论内容添加到具体专业课程中是思政教育的另一个问题。
(三)文化差异下思政价值难融合
“共课”课堂面临着文化差异性大的问题。外方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不仅会传播相关专业知识,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输出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中外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生活理念与意识形态有很大区别,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手段和模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别,导致合作办学的学生处于一个思维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信息场里。在长时间中外文化的激荡下,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树立会受到一定影响,对国家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也会构成一定挑战。
在外方教师主持课堂讨论时,注重师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教学相长,以及学生批判吸收精神的形成。但如果没有中方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剑走偏锋,易使涉世未深的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既能引导学生将中外文化精髓合理吸收,又能使之保持清晰的头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是“共课”模式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共课”模式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举措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认识到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力量。“共课”模式下改进思政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创新课程设计
由于“共课”教学模式主要由外方教师主导,中方教师配合外方顺利展开教学工作,所以思政元素不能如传统课程一样直接地融入课堂中,这就需要中方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出发,明确课程的思政德育功能,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地融入课堂中。
1.教学设计。“共课”模式下的思政教育,需要对“共课”环节进行全局规划合理设计,在不同的阶段侧重引入不同的思政内容,实现思政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的紧密结合,达到在讲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价值引领。课程设计之初,专业课程教师要对课程整体有所把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思政理论的传道者,教师要学道明道,只有学好党的系列先进思想,才能更好地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传播党的理论,再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与接收程度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正,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课程开展中,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沟通,了解课程重点后从就业角度切入,按照岗位工作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关联,组织教学过程,依照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将职业素养、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和实践中。
2.教学内容。“共课”模式下的教学知识点主要由外方教师主导,这就需要中方教师将教学知识点理解透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教育、杰出的爱国人士等恰当地引入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将思政的根深深地扎入社会实践与工作中,使理论知识更深入更具有实际价值。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以小见大,将国家政策和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案例中,用最简单和通俗的话语,让课堂活跃起来,将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
3.教学方法。目前,“共课”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手段,运用好多媒体技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引入课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课程相关的社会现象、时政热点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正确看待国内外社会环境,提高合作办学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
合作办学中,不能完全依赖外方提供的专业教材,要在外方教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注释与引导,认真分析专业课程内容,深入挖掘,积极探索合适的思政内容,归纳提炼总结,整合加入,充分运用,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潜移默化地真正使“共课”模式实现专业精深与“三观”培树的结合,达到拓宽世界视野与承担国家责任的统一。
科学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科学与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反过来社会进步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促进科学与技术向更深、更前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而能将二者并驾齐驱的正是优秀的执政党和先进的执政理念。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奋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事实正是学生理解党的伟大的最好注脚。课堂教育中,虽然教师与学生所成长的时代不同,但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感受是相通的。结合专业的发展历史,引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教育,讲好党全心全意领导社会发展的故事,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动力,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学为国用,家国两利。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未来必是星辰大海。
(三)文化差异下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名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8]。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9]。它总结了建党百年奋斗实践和七十余年执政兴国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世界共同发展、解决全球共同难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外合作办学双方提供了全球性、整体化的视角,指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应以开放的理念、包容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认识各国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机和场合都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及外延,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发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指明了方向。所以在“共课”中,积极与跟外方教师沟通,课中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中的共通部分,与中方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形成价值观培育的合力,使学生在中外不同价值观的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爱党情怀,坚定其报国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