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评价

作者: 马英 周勇敏 王春雨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评价0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材料工程基础”作为材料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工程特性,蕴含丰富的思政内涵。基于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挖掘和提炼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合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在课程思政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优化及教学评价建立方面进行综合性教学改革,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材料和工程人才。

[关键词]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实践;评价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材料类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E-CL20201920);2022年度南京工业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材料工程基础A”;2021年度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材料工程基础A’一流课程及团队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 马 英(1990—),女,宁夏贺兰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00-05 [收稿日期] 2023-04-12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既要从本质上深入挖掘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又要发挥课程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功能,既要体现思想政治的育人内涵,又要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2-4]。

“材料工程基础”是以材料工程的共性基础理论为主线,从工程研究方法、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理论应用等方面介绍材料工程领域相关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材料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与材料制备和生产过程相关的工程理论基础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5-6]。因此,“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在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专业教学融合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驱动内在学习动力,促进专业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发展[7]。

然而,“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学科和工程理论特性,若思政元素的融入过于生搬硬套,将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学习积极性。另外,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重点及难点分布广,且受课程学时限制,在课堂讲授中过度融入思政教育,将影响专业知识的展开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目前课程思政多注重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设计和融入过程,缺乏客观、科学且合理的思政效果评价方法以及体系[8-9]。因此,本文立足于课程的工程特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思政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思政教学评价的建立,将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探索实践。

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目标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10]。课程围绕工程学科和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相辅相成[11]。

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材料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及深入探索的精神,明确材料工程基础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材料工程基本技术和材料工程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为工程实践奠定正确的科学研究思维,强化工程知识和方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课程目标2:使学生掌握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思考工程问题本质的能力、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以及建立学科和专业自信,明确专业知识服务于工程实践,以及坚定用工程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信念。

课程目标3:使学生理解材料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材料工程领域生产过程中的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的关系。基于“双碳”目标和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材料工程基础应用实例,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于课程,重点在于思政。课程构建“三传一反”及其应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重点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强化知识的工程背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理解材料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及社会的影响,了解材料工程领域生产过程中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的关系[12]。根据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特点,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高度融入专业知识内容,具体见表1,促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工程意识。

利用课堂主渠道,开展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融入。“材料工程基础”是工程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难度较大,传统的课堂讲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全面地学习,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要保证[13]。课程“三传一反”及其应用内容蕴含材料工程基本原理和先进前沿技术,以工程热点实例为讨论点,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国家现状相结合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感和社会使命感。讲授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材料类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坚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信念。讲述我国的“双碳”目标对工程应用的要求,以及工程中节能环保现状,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结合线上多渠道,拓展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社交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工具拓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渠道[14]。利用公众号以及学习强国平台中的资讯,筛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并进行适时推送。利用互动平台包括QQ、微信、钉钉等,对思想政治教学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并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思政专题报告和咨询等,通过互动平台讨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

开展工程名师讲堂,深入启发思政内涵。邀请材料和工程方向院士、知名专家及学者,开展工程名师讲座,讲授材料工程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课程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通过丰富的工程案例讲解和剖析,促进学生直观且深入地了解材料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建立专业和学科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通过工程经验丰富的院士及知名专家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服务社会的信念。

三、“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在“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同向同行、相辅相成的,因而,课程思政评价须有效衡量课程专业知识以及思政教育的协同教学效果。课程专业知识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量化考核,然而课程思政主观性强,定量评价具有较大的困难。根据课程教学和思政目标,从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果进行评价,见表2。具体来说,分别针对三个课程目标,通过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20%)和期末成绩(50%),对专业知识进行评价;通过调查报告、阶段评估报告和总结报告分析,采用优、良、中、差四级评分对思政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果。根据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指导并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课程思政是以德育人的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具有工程专业特性,蕴含丰富的思政内涵。基于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目标,通过挖掘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工程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并对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果进行评价,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材料和工程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许景贤.“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7):74-77.

[3]杨江,黄朝文,何杰军.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学术与实践,2022(1):209-213.

[4]付争兵,余佳阁.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途径分析:以“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2,42(3):15-18.

[5]杨建校,肖汉宁,陈石林,等.《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2):22-24.

[6]殷超凡,袁方月,董宾宾,等.应用型高校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考[J].广州化工,2022,50(23):227-228+242.

[7]陈婷,郭春显,谷雨,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26):98-100.

[8]齐铭,王琛,王栓强,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探讨: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153-155.

[9]骆昱晖,刘霖,张东恩.《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设计、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22):167+177.

[10]刘洪丽,高波,李婧.《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及评价[J].高教论坛,2020(11):31-33.

[11]马琛.理论与实验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9):45-48.

[12]薛诗山,李华兰,刘树信.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体系在材料工程基础中的融合与实践[J].山东化工,2021,50(20):247-248+250.

[13]羊海棠,宋艳江.工程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评价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232-233.

[14]冉起超,凌红,丁春梅,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MOOC建设与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5):152-153+189.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MA Ying, ZHOU Yong-min, WANG Chun-yu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materials majors, which has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s ri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distinc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refin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form in terms of the sett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which promote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promoted. It helps to cultiva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Key words: Fundament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evaluation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