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质量学风建设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梅阳光 康娜 马立民[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是高校承担的职责使命,高质量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新征程中,高校必须坚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创新生态涵育三个维度出发,以组织化、信息化、国际化赋能学风建设工作,构建高质量学风建设体系,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校;高质量;学风建设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支持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XXSZ2022ZC47)
[作者简介] 梅阳光(1989—),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北京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秘书,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政策研究;康 娜(1984—),女,河北深州人,硕士,北京工业大学改革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通信作者),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马立民(1983—),男(满族),北京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竞争日益激烈,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这个重点,探索高质量学风建设的实践进路和关键动力,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质量学风建设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学风建设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教书育人能力的关键标准,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从根本上优化学习风气和行为方式,走出一条高质量学风建设之路。
第一,高质量学风建设是高校坚持党领导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深融入高校血脉,推进高质量学风建设,才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打牢根基。
第二,高质量学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诸要素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全体成员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固化下来的一种传统或风格。高质量学风建设能为学生成才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同时厚植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铸造高尚灵魂,养成良好品格。
第三,高质量学风建设是高校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关键因素。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要求,而且是对包含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目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开启了以更高质量服务社会的新局面。高校只有不断加强高质量学风建设,才能更好地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支撑,将人才培养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紧密相连,助力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
二、高质量学风建设的基本路径
高校学风建设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以系统思维指导、以创新生态涵育,多措并举推动学风建设发挥实效,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开拓创新、互助共进的育人环境。
第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学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3]。高校应从思想政治教育、作风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推动高质量学风建设落地生根。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质量学风建设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高质量学风建设提供精神支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在追求学业进步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将自身发展定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二是加强作风建设是高质量学风建设的关键。作风建设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风和学风相互影响、融合促进,良好的作风能促教风、带学风,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作风建设有助于营造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从学的育人生态,树立诚信守纪、严谨务实、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为学风建设营造优良环境。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质量学风建设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政策、理念和行动得以贯彻落实的基本单元。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神经末梢得到准确全面贯彻执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从而塑造良好学风,对学风建设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第二,以系统思维指导高质量学风建设。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坚持运用系统思维,是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重要准则,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风建设的具体问题,从学风教风校风、学业就业、校地校企校院三个层面,系统推动高质量学风建设落地见效。一是坚持整体和局部相统一,促进学风教风校风融合共建。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哲学原理认为,整体与部分互为存在和发展前提,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功能和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促使学风教风校风在全局上形成有机整体,使学风建设成为教风和校风建设的落脚点。学风、教风和校风的主体对象分别为学生、教师和校园文化,三者既独立发展,又整体协调,促成良性互动,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统一,促进专业与学业协调发展。运用系统思维,既要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各种矛盾,又要前瞻“长远”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要着力在学生学业和就业上促进形成良性互促。立足学生个性特征和专业发展特点,结合学校教育整体规划开展特色教育,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特征开展引导式学风建设活动。讲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面向不同需求、不同阶段的在校生开展分层次就业指导服务,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都能有所收获,释放高质量学风建设的长效作用。三是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促进校地校企校院交流合作。运用系统思维,要注重“量变”的必要准备,关注“质变”的必然结果。当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应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促进校地、校企、校院通力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从量的积累向质的升级转变。
第三,以创新生态促进高质量学风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重视构建创新生态,以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和潜能,增强学风建设实效。一是培植校园创新文化,涵育学习创新氛围。校园创新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良性竞争中准确定位、提高自我,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互助共进的学习风气,为高质量学风建设注入更多动力。二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学习创新意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学习创新意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力和创新意识,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从而对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应注重推动科学家精神入脑入心,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等途径,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家精神价值,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郁学风。三是营造育人创新环境,共育学习创新阵地。育人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积极提供创新项目等创新实践机会、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实践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创新环境和创新学习阵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创新热情,使教育和环境形成合力,确保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质量学风建设的关键动力
高校应坚持组织化、信息化、国际化“三化”赋能高质量学风建设,探索干部有序管理、教师创新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和谐氛围,营造乐学、比学、好学的良好氛围。
第一,坚持组织化赋能,以协同育人提升学风建设的整体性。坚持组织化赋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风建设体系,既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秩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是强化校院协同发展,完善组织构架。完善的组织构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校各级管理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高校要着力完善教学科研单位的权责划分和功能边界,通过深化机构改革,设立专门评估机构,对学风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监督,着力推动破解学风建设难题。二是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人力支撑。高质量学风建设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群体中不同个体相互合作并影响的结果。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后勤服务保障等管理岗工作人员,都在学风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持续抓牢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增强教师团队协作能力,重视高校干部培养,提升干部参与引领学校学风建设的能力。三是助推育人管理服务细化,健全工作机制。以长效机制为学风建设抓手,加强对学风制度、诚信应考等方面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奖惩机制,加大日常监督力度[4],完善育人服务机制,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优化和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及时回应学生成长需求,为高质量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坚持信息化赋能,以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学风建设的包容性。校园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学风建设工作优化升级。一是建强信息基础硬件设施,提升学习工作效率。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为学生提供更方便的硬件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应积极探索打造智慧教室,配备功能更丰富、应用更便捷的智能化设备,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学风建设的硬件条件和水平。二是优化信息学风评价体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学风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高校应以推进高质量学风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智慧校园整体规划与建设,打造智慧学风建设评价新样态、新高地、新标杆,形成数智化赋能学风建设的基本框架,为教师提供更有价值的反馈,以有效监督教师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搭建信息学习载体平台,形成多元学习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要求。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提出,数字化转型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数字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改革创新。高校应利用网络平台,推动教学课堂的多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以教育数字化支撑高校高质量学风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开放、创新的优良学风。
第三,坚持国际化赋能,以合作办学提升学风建设的开放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促进高校在高质量发展上获得新功能,推进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办学模式,助力在学风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创新国际化办学机制。有学者曾这样总结:麻省理工学院是用教风影响学风;哈佛大学是用淘汰机制固化学风;耶鲁大学是用校训明确学风;剑桥大学是用荣誉促进学风;日本东京大学则是用兴趣引导学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和发展,无不彰显着学风建设的深刻要义。只有打开视野、学习借鉴,着力破解国际人才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才能加快形成国内外互为补充的开放办学新体系,在充分汲取世界一流大学学风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强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科技合作能够为高质量学风建设创造更多的机会,为人才培养搭建更高水平的发展平台,为学生学业进步创造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因此,高校须提升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重视拓展全球交流合作网络,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增强与海外同行的交流合作。注重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国际交往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业发展和进步打开新的通道,在本土教育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元的适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促进优秀教育资源互通[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3-09-14].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