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作者: 邹巧玲

[摘 要] 通过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提出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面临困境问题的关键——采用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党员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同时指出构建体验式党员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的要点: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抓住实施关键;建设团队,消除陌生感,加强心灵融契度;创设情境,亲身体验,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引导反思,分享讨论,强化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实践运用,践行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气质。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理论;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2021GXSZ082);2022年度广东省社科课题“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GD22YMK06);2022年度广州航海学院党建研究课题项目“高校学生党员体验式党史学习教育模式研究”(C2206001038)

[作者简介] 邹巧玲(1990—),女,四川自贡人,硕士,广州航海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红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047-04 [收稿日期] 2022-10-31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文化资源,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文化,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文学作品等物质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1]。当今中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归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其所彰显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意志和家国情怀,对加强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因此,我们要在高校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发掘和利用好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勇担基层党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

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设立的“红色网站”拉开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探索的序幕。为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教育宣传,2013年教育部与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现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井冈山大学等8所高校设立了首批研究基地。近年来理论界掀起了红色文化研究的热潮,特别是深入挖掘了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不少高校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如彭贤则指出要在高校党课教育、党日活动和实践教育基地发挥红色文化对学生党员的育人作用[2]。当前高校在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单一,偏重理论灌输,教育内容理论性强,与学生党员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较难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红色文化信仰淡薄,红色文化践行困难,严重制约着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成效。

笔者于2019年8月对广东省、四川省、江西省和湖南省4个省份的20余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的抽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对象涵盖了各高校不同专业和政治面貌的学生,其中,男生占比43.79%,女生占比56.21%;文史类专业占比13.69%,理工类专业占比39.50%,经济类专业占比30.63%,艺体类专业占比4.60%,其他类专业占比11.58%;党员占比34.89%,团员占比62.13%,群众占比2.88%,民主人士占比0.10%;共计发放电子问卷7 582份,回收7 58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在关于“您最喜欢学校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61.65%的学生表示自己最喜欢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是体验式,其中所有党员都认为体验式教学是自己最喜欢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立足生活体验来优化大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改变以往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使学生党员真正成为课堂主角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运用角色扮演、实地参观、实践体验、情景模拟和红色文艺创作等手段创设教育情境,帮助学生党员在情景体验中反思、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最终达到主动学习红色文化、自主守望红色信仰和自觉践行红色精神的目的。

三、学生党员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思考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验”需要身体感官参与,内化生成情绪体验,外化为实践活动。同时“体验”是一种持续性活动,既指向活动过程的参与也指向活动结束后的感悟[3]。体验式学习理论从20世纪初产生至今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随着20世纪末以来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推进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验式学习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颇受重视,广泛应用于不同教育领域,如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道德领域。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强调“做中学”思想。体验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组织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Kolb)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体验的转换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种综合学习,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具体体验、观察与反思、抽象的概念化、主动检验[4-5]。

(二)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的内涵

我国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企、中国香港企业员工发展培训,新世纪前10年在全国推广与兴起,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发展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有效探索,如“体验+思政”“体验+党建”“体验+心理”“体验+体育”等。目前红色文化教育领域已经有不少关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实践尝试,如大庆师范学院的“铁人一口井现场教学”、井冈山的“六个一”体验式教学以及广州市团校的“红色体验在五山”主题教育活动,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更受广大师生欢迎。体验式党员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是个人及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各种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获得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形成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统一,达到自我内化与自主建构,从而将红色文化认知外化为具体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基本环节为建设团队、亲身体验、引导反思、实践运用。

(三)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价值思考

1.有利于激励学生党员实现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学生党员的实践体验、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党员亲身经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良性互动,达到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统一,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红色精神,无私奉献、勇担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2.注重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培育,有效提升党员培养质量。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综合能力欠缺、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而坚定学生党员信念最好的营养剂就是厚植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同时,运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党员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革命英雄干事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能培养学生党员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忠于祖国和人民,促进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

3.提高党性教育质量,促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目前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认识不到位,忽视红色文化在学生党员培养中的铸魂育人作用。体验式党员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摒弃当下红色文化教育空泛说教与形式主义之弊端,围绕“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党员在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过程中,将红色道德行为规范准则融入已经存在的信念与价值观之中,能有效地将红色传统优势转化为铸魂育人优势,实现立德树人,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有利于促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四、学生党员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点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抓住实施关键

第一,加强规划,明确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结合实际,将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知识领域、情感态度领域以及能力领域,根据目标的三大领域,建立“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知”“对红色精神的反思感悟”“对红色精神的力行实践”3个核心成果概念,同时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的能力指标,能有效激发党员的学习动力,较为准确地了解党员能力提升程度。

第二,抓住关键点,发挥制度载体作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是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党员参加党的活动的制度保证。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的实践关键点在于充分发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的制度载体作用,以“红色教育”为基础设计和开展体验,找到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与体验形式的结合点,深度挖掘内容,提炼红色精神,注重反思性,开展连续性的体验式党员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二)建设团队,消除陌生感,加强心灵融契度

团队建设就是采用轻松愉悦的小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党员彼此熟悉,思想解冻,精神暖身,集中注意力,增强归属感。我们可以随机分组进行团队建设,确定队长、队名、口号、队歌、队形,随后各组展示。如,为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团队建设活动之中,队名、口号等均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内容,有利于使党员们在“做”中充分感受到融入集体、团结互助的快乐,促进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一种信任、尊重、温馨的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党员萌发新的想法,表达真实的感受以及敢于尝试冒险。

(三)创设情境,亲身体验,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亲身体验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党员的主动参与性,促使学生党员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红色文化意义的领悟,解决以往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想象、红色文艺创作以及VR体验等体验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体验感,创新红色文化展示方式,重温红色记忆。如以情景剧大赛的形式演绎红色革命故事,让学生党员深度体验革命英雄的所思所想,切身感受人民英雄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有利于学生党员传承红色基因,为共产主义继续奋斗,用青春践行红色誓言,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式教学中面临的现实制约。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纪念日默哀仪式、向烈士陵园敬献花篮以及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体验,召唤党员对英雄的敬畏之情,陶冶学生的心灵,逐渐将其融入党员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使红色精神得以被广泛认同与传承。仪式活动在体验式党员红色文化教育中发挥着特殊而有效的功能,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体验形式。

(四)引导反思,分享讨论,强化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引导反思就是教师协助学生党员将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结合的过程,是个体重组认知、建立新旧经验联系的过程。引导反思是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反思,个体才能提高认识,进而产生向贤者看齐的信念和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借助某些具体的反思形式才能让经验产生意义,我们可以用讨论协助反思,帮助学生党员挖掘自身的情感和感受,引导党员发现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明白红色文化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气质。特别是在新时代,只有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才能够使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其提出他们未来的行动计划,进而改变他们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应主动告知学生党员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与讨论的环节,这有利于学生党员专注于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与感受。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于帮助学生党员反思活动中的经验,激发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内在需求,帮助学生党员内化红色精神,坚定红色信念,激励学生忠于祖国和人民,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实践运用,践行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气质

实践是检验体验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成效的尺度与标准。我们要解决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的“知”和“行”脱节的问题,就必须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环境,提供道德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党员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感受、反思,体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