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
作者: 罗美金 覃秋桃 于亮[摘 要] 红色文化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入手,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用好课堂主渠道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第二课堂丰富红色文化校园活动、完善课程思政考核监督机制等具体途径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教学实际给出了具体案例。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关键词] 课程思政;红色文化;爱国意识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2021JGZ152);2021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习近平关于高校教师评价的重要论述研究”(21FKS038);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145)
[作者简介] 罗美金(1981—),女,江西广丰人,硕士,河池学院数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覃秋桃(1981—),女,广西大化人,学士,河池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181-04 [收稿日期] 2022-06-20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每门课程都有课程思政的要求。随着课程思政的广泛开展,各高校都积极响应,但是效果不尽相同。
一、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凝聚的伟大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利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讲好党的故事,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建党精神继续继承下去、发扬光大”[2]。
广西是革命老区,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红色文化资源不计其数,在广西这片热土上有韦拔群、韦国清、黄一平等老一辈英雄人物;有湘江战役、百色谈判、红军长征过广西等重要的历史事件;有龙州水口中越烈士墓园、蒙山县烈士陵园、芳林烈士纪念园等陵园墓碑;有革命斗争时期建立的右江游击根据地、桂北游击根据地、十万大山游击根据地等;革命烈士的一件件红色事迹、印有革命印记的一件件红色文物、催人奋进的一个个红色故事,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红色财富”,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的重要抓手,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基因真正融入“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中,才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
(一)强化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红色文化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高等教育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要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红色文化素质。我们都知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加上高校很多教师并非研究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班出身,在红色文化知识方面很大程度上会引起本领恐慌,将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更是难上加难。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让教师自己主动去学习一些红色文化知识,将一些革命精神、红色故事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了解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另一方面,高校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要多开展教师的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每年组织教师到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实地考察学习,将红色文化融入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日常业务工作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红色文化素质。
(二)加强顶层设计,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中
学校是否重视课程思政,能否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是关键。只有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中,才说明高校顶层重视,任课教师才会真正重视起来。
当前,高校中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高校普遍都开设有“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课程,但往往忽略了开设地方红色文化课程,特别是学校所处区域的红色文化,以致学生对大学期间生活过四年的地方,只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没有熟悉相关的革命背景。二是一些高校对教学大纲的修订停留在零散的层面,也就是由任课老师自己修订课程大纲,甚至存在相同课时的同一门课程有多个版本教学大纲的现象,缺乏整个教研室、二级学院甚至是学科交叉的论证。因此,要真正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方红色文化课程,要统一开展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并经过两三年教学实践验证后再补充完善。
(三)利用好课堂主渠道,讲好红色故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传统的单一使用多媒体、板书授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中融入雨课堂、翻转课堂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交流反馈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教好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人。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提高认识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知识点背后的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是红色文化故事,将知识点和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高校应在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深入探讨研究,梳理知识点背后的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红色文化实例深入了解老一辈革命英雄的光荣事迹,明白新时代青年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
(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除正常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外,其他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我们都可以纳入第二课堂,可见第二课堂包含的内容之多。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高校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内红色文化氛围,更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一是利用好国庆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通过组织学生游览红色革命圣地,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邀请老战士面对面讲红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感知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强化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的补充实践。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问卷调查、社会调研项目,让学生自己宣传红色文化,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强化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例如,军训期间除了正常的军事理论课外,可以开展“红歌”比赛,通过歌声缅怀革命先烈;定期开展感恩祖国感恩党的学生资助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受助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是由于无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年代,选出一些获奖助学的优秀学生代表开展校内外红色故事巡回演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立自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四是发挥好党支部、团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凝练符合专业特色的红色品牌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团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奋发奋进之力。
此外,也可以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微电影、手抄报比赛等,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情感认同。通过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从被剥削被压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引导学生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五)强化监督,完善课程思政考评机制
随着课程思政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所有课程的全面推进,各高校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总体方案》的同时,也纷纷制订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考评机制,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4]。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效果如何、是否有机融入了红色文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如何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最终都需要有相应的奖惩机制,通过制度保障、监督管理将课程思政落实落地。高校要结合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在教学考核中单独设置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模块,可以从学生、校内组建专家、教师自评等多个维度去评价,对于不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考评不合格或是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效果反馈差的,直接纳入教学考核不合格。相反,考评结果优秀的,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年度考核、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优先推荐条件,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人人开展课程思政,门门课程都有红色文化的融入。
三、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案例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在各个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时候理工科的教师对于课堂上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比较迷茫。以下以“线性代数”课程中逆矩阵在电报加密中红色文化的应用为例,课程内容学习分为四个步骤。
在讲解逆矩阵运算时,如果只是按照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去讲,不可避免地感觉到内容的抽象和枯燥,我们可以加一些红色故事,引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其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逆矩阵”章节新知识讲解时,可以首先播放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先辈发电报的影视剧视频,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电报发出去的信息是怎样破译的。
接着,与学生分享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仅用一夜时间将日军的密电破译的小故事。华罗庚找到杂乱无章的密电数字的内在规律,经过一夜时间的计算验证发现是利用了数论中的莫比乌斯函数,于是运用计算反函数,将日军的密文还原成了明文,用数学知识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军事通信中,电报加密的方法和形式有多种,大部分电报是英文26个字母与数字1~26相对应,但是这种方式成为明码,只要经过培训的人员都能够轻松破译这种电报,重要的信息如果被敌人截获了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发送电报时通常加上一个约定的加密矩阵,将发出去的信息经过二次加密,收到信号的再进行解密即可得到准确的信息,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至少赢取了破译秘文的时间。随后,给出逆矩阵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设计一个电报密文破译的例子进行讲解。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一方面,是对逆矩阵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逆矩阵存在的条件、计算逆矩阵的几种方法以及各自的优劣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次课程中引入的红色电影片段和华罗庚的红色故事进行讨论评价,说一说从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从中体会到的使命担当,不断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宝贵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主动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根植于每位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