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究

作者: 王云云

[摘 要] 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作用在于“助人”,终极目标在于“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学生资助工作,有利于实现“三结合”“三贴近”和“三带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抓手、有温度、有实效。从把握“两个规律”、抓好“三个全面”、梳理“四个关系”的融入思路着手,提出推进资助从事务性工作到强化学生思想引领的跨越转变、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发展型资助精品项目、建立将价值观培育纳入资助绩效考评的机制等实现路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资助;资助育人;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北京交通大学校园文化研究课题“基于资助平台构建的‘感恩成才’育人文化研究”(162084522)

[作者简介] 王云云(198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北京交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资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0-0169-04 [收稿日期] 2022-08-01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学生资助工作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辐射全体学生,搭建了“鱼渔欲”的“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资助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尤为关键,能够切实推动学生资助完成“济困型—教育型—发展型—成才型”的转换升级[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工作,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机制,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高校资助工作有机融合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多个角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资助的育人全过程,将各类励志成才典型打造成凝聚正确价值导向的典范,激励全体学生自觉把好价值观这一成长成才的“总开关”,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抓手、有温度、有成效、有特色。

(一)有助于实现“三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抓手

与国家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要求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及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自觉成长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新时代大学生;与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需求相结合,有利于推动课程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发展,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成长的新诉求相结合,有利于其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重构,让平等、感恩、责任、进取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

(二)有助于实现“三贴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温度

1.贴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以富强、平等为切入点,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校园成为经济和精神双脱贫的主战场。

2.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以爱国、和谐为切入点,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人情理兼修的殷切期盼,让受助学生练就友善为人、爱国荣校的大本领。

3.贴近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以敬业、诚信为切入点,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极佳的契约精神,让当下的每一个行为、每一次承诺成为未来发展的试金石。

(三)有助于实现“三带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实效

1.带动优良校风形成。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对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为构建和谐校风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2.带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助于引导困难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军营、走上舞台、走向前沿,解决个人价值选择的难题和困惑,在广阔的实践沃土上开拓自我能力的边界,提升综合素质,与祖国和人民同向同行,创造精彩人生。

3.带动校园文化发展。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大量的精品活动得以开展、大量的先进事迹得以挖掘、大量的先锋榜样得以涌现,反映出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需要,进一步传承了传统文化,弘扬了时代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一抹亮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路与理念

学校在资助工作中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如下几个重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如何真正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第二,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真正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第三,如何立足新形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模式;第四,如何切实发挥实践平台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问题,可以遵照“2—3—4”法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中。

(一)把握“两个规律”,多学科寻求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价值观形成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提取“最大公约数”,并通过合理的外部性肯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自我决策、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最终实现学生价值观的自我构建。资助育人作为贯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始终的重要元素,对学生具有引导和鼓舞作用,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树立起自立自强的理念,并将这种正能量传播给周围的学生,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抓好“三个全面”,多维度推进理念建设

构建学校、学院、社会、家庭及学生在内的五级资助育人体系,全面统筹教育各领域、教学各环节、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打造“全员覆盖、全程受育、全面受益”的助困网络。

1.以全员覆盖为基础。全面整合资助资源,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依托勤工助学、困难学生社团等全员育人的有效载体,了解困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设计不同的精准“资助包”,确保资助工作全员覆盖、精准科学。

2.以全程受育为关键。全面搭建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教育,通过“爱国心,思源情——理想信念教育”“敬吾业,知且行——职业能力教育”“谨诚信,知感恩——感恩知报教育”“以友善,致青春——和谐友善教育”等模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并持续推进。

3.以全面受益为核心。全面实施励志、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夯实学业帮扶平台、打造实践锻炼平台、拓宽就业创新平台等方式,培养受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全人成才。

(三)梳理“四个关系”,多角度强化机制保障

为确保融入工作能够全面推开、有效推进,学校可基于动态视角,从主体、客体、过程等角度系统地梳理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个主要关系。

1.学校与家庭相联动。学校资助育人体系从机制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解决学生的经济需要而对精神价值进行开发和升华。只有学校和家庭协同配合、共同参与,才能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2.学校与社会相促进。学校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队伍,以设立奖助学金,通过实习见习、专题讲座等形式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为学生开设从校门到职场的直通车,力争使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就好业、成好才。

3.学校与学生相配合。学校要集中多方资源,凝聚资助合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宣传,鼓励各学院发挥所在行业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助育人活动;学生要结合资助的帮扶体系,不断发掘潜能,养成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树立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4.学生与学生相影响。学生之间因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比较相同,很容易被效仿、被学习,由此带动相互学习和相互督促的朋辈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将直接或间接地起到育人引领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

(一)推进资助从事务性工作到强化学生思想引领的跨越转变

学校应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发展,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价值观形成机制的研究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等基础性、根源性问题出发,确保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中充分体现,最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层面的价值提升[2]。

为培养学生的文明精神,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完善综合测评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德才兼备的成才理念。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施以情感、认知上的引导,深入开展励志和感恩教育,感召和鼓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为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诚信精神,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号召学生履约践诺,增强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等工作环节,鼓励学生以扎根军营、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实现个人抱负,倡导以工匠精神引领校园优良学风。

为培养学生的和谐和友善精神,在开发利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资源的过程中,增加有效融合“扶困”“扶智”“扶志”各要素的助学岗位,号召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练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受助自助中锤炼意志、提升素质、增长才干。

为确保学生享有更公平的教育,学校应积极拓展社会育人渠道,争取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爱心支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锻炼机会。

(二)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发展型资助精品项目

资助育人的核心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学校在完善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时,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模块作为“规定动作”,时刻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1.以德化人,实施“智慧树”学习计划。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诚信感恩文化氛围,培养受助学生的家国和人文情怀,以学党史、辩论赛、情景剧等系列活动推动文化浸润育人,真正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2.以劳育人,实施“青年说”公益计划。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号召学生主动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行列。例如:选聘获奖受助学生为资助宣传大使,利用寒暑假回到家乡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讲;设立食堂文明就餐岗、学生公寓秩序岗等,鼓励受助学生开展各种志愿活动进行回馈。

3.以才塑人,实施“金种子”赋能计划。学校可开设包括演讲口才、心灵瑜伽、宣传运营、化妆礼仪、思维训练、摄影摄像、吉他口琴等丰富课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专业认证考试、外语能力考试、各类人文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赋能,培养“内在”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提升“外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