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素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

作者: 闫闿

党史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有关的教学案例和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党史教育的素材并进行深入剖析。笔者在本文就如何将党史教育素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交流、探讨。

一、依托教材资源,实现学史立德

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顺应时代要求进行了相应调整,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实际,且对学生思想进行了正向引领。所以,将党史教育素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有较大可行性,且会在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中国担当”的教学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可采用纵向比较法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旨在将中国担当及来源清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经济进行了改革开放,逐渐从一个落后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前列。在当时情况下,中国担当体现在哪里?这样的教学能间接触动学生的内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自信的血脉相承,教师可以引入中国近代史上相关英雄人物,号召和鼓励学生学习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精神,传承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或者将他们作为榜样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由此达成既定教育教学目标。

二、搜集党史资料,树立榜样力量

将党史教育素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并非易事,有时会因为时间久远、学生未曾经历等原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师有必要深度挖掘、精心挑选党史素材,由此增强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冲击力、感染力。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的教学中,为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强化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动机,教师可以搜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浴血奋战的相关事例。教师可以将这些历史资料进行整理,深化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比如,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的事迹就可以用来进行党史教育。李大钊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信仰。教师可以结合《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这篇课文详细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后发生的事情。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避免革命事业受到影响,他亲自烧毁相关文件和书籍,即使被捕,他的革命信念也没有动摇。像李大钊这样的英雄儿女在战争年代有无数个,正是他们坚持不懈地斗争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岁月。

三、组织实践活动,强化教育效果

开展实践活动是育人的较好方式之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使教育润物无声。

教学之初开展“时事新闻播报”活动,使得党史教育常态化推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诵读先烈诗篇活动、唱红歌活动等。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公平正义的价值”时,教师还可以开展“讲抗日故事”活动,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先烈们的伟大及在维护公平正义中的奉献,由此强化捍卫公平正义的决心。

通过参观、调研等活动进行多层次的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突出党史教育的生动性、强化党史教育的感染力,使得学生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主题设定为“回顾百年成就”,让学生体会中国现在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富起来了。

总而言之,将党史教育素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拓宽红色教育路径,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