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调整的思考
作者: 胡显强 胡月 龚建涛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的使用在有利于培养环保意识、节约教材使用成本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教学质量、对课程不重视、卫生隐患突出、循环教材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有鉴于此,应依据学段考量与学科评估结合、城区与乡村学校兼顾结合、宏观推进与自主选择结合、规范管理与督导评估结合、动态调整与稳步推进结合的原则,调整循环教科书使用的对象及科目,加强勤俭节约教育,保证制度延续性;创新教科书内容及呈现方式,加快研发循环电子教科书;加强教材教辅建设管理,降低教育成本,推进电子资源库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力;补齐场馆短板,推动循环教科书实施,稳步推进循环教科书制度创新建设。唯其如此,方能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发展。
关 键 词:义务教育;循环教科书;制度调整;电子教科书
引用格式:胡显强,胡月,龚建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调整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4(04):59-64.
2007年秋季,教育部与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 。《意见》指出:要教育学生爱护课本、节约资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循环教科书制度,其中纳入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包括:小学《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4个科目;初中《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4个科目。
一、国外循环教科书制度概述
国外对受教育者直接使用的教科书是否循环利用有着不同看法,有的以环保为重建立循环教科书制度,有的以学习者为重未使用循环教科书。执行循环教科书制度的基本为发达国家。“国外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所有教材都由政府出资,学校购买,并免费供学生循环使用;一种是教材由学生自己购买,学校鼓励学生循环使用教材,以减轻其教科书购买负担。美国、澳大利亚是前者的典型代表,而英国、德国则属于后者。”[2]实施循环教科书制度主要是为了环保,以及降低国家或者家长的教科书购买成本。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并未实行循环教科书制度。资料显示,一贯具有较强环保意识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并没有执行循环教科书制度[3]。因此,循环教科书使用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我国循环教科书制度实施现状
1.循环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在循环教科书制度下,我国内地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启动并推进循环教科书的发放与使用,制度实施到现在已有16年。在此期间,据2015年12月21日发布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之一《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4],2009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人数有1.55亿,201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人数有1.38亿,均使用循环教科书。以重庆市为例,全市38个区、县除主城9个区外,其余29个区、县均作为农村学校执行该制度。执行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初中各4个学科全部使用循环教科书。其中,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79399名学生,2022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3139名学生均全员使用循环教科书。
2.循环教科书制度的争议
2020年11月,《瞭望》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教材浪费惊人:全国教材循环使用1年,可节约200多亿元》的文章[5],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循环教科书使用的关注,文章所列数据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那些被浪费掉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李兴旺看来[6],毕业生麻袋里的书,绝大多数都不是教材,而是教辅。教辅的数量,大约是教材的十几倍。与学生购买教辅的钱相比,循环教科书所节省下来的经费就非常有限了。与此同时,同年12月,澎湃新闻刊发《教育部:教材循环遇到五方面问题,将收集各方意见来改进》一文,更是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7]。
文中提到教材循环使用遇到的五大问题分别是: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加剧对课程的不重视,卫生隐患更突出,循环教材管理成本高。目前社会上形成了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循环教科书使用理念很先进,应该做;另一种观点认为循环教科书政策需要改进与完善。先后有“两会”代表也提出应该停止循环使用教科书。
3.循环教科书使用的现实矛盾
在国家层面,循环教科书制度无疑是为了节约资源与教育成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与环保、责任意识。在实践层面,循环教科书使用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循环教科书制度虽然叫好却不叫座的现实,并因此引发社会争议,特别是倍受学生、家长及一线教师诟病。在现实层面,一方面是教材,尤其是教辅的浪费触目惊心,另一方面是循环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从而造成社会的困惑、争议和诟病。
三、我国循环教科书制度调整路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制度亟须调整,该调整是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国情的现实需要,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必然需要,是以人为本满足受教育者享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1.规避新的歧视,削弱不利因素
(1)积极规避因使用循环教科书而加剧的学科歧视、城乡歧视以及与五育的不匹配
当前循环教科书制度所造成的歧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在学科层面进一步“坐实”“副科”的地位,从而加剧学科歧视。“纳入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课程,大多是长期不受重视而又急需加强的美术、音乐和科学等学科”[8],而“应该着重看到,在某些人眼里的副科,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却是寄托希望与命运的主科”[9]。由此可能进一步挫伤这些学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可能影响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持续学习。二是有加剧乡村歧视的嫌疑。教科书循环使用在农村先行,这让农村的孩子大感失落。有家长感叹,前些年吃不饱穿不暖,学生上学还能用上新课本,现在有吃有喝有穿了,学生上学却用不上新书本了[10]。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此举无形中会加剧乡村歧视。三是在“五育”层面的严重不匹配。“五育”包括德、智、体、美、劳,而将其中的美育、体育纳入循环教科书序列,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无疑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等理念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2)努力削弱因使用循环教科书导致的不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因素
一方面,“教科书循环使用,必须打破学生、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而这涉及学生学习模式、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并没有实现突破性的进展”[11]。在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情境、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未及时跟进,特别是农村学校配套学习资源严重不足等情况下,循环教科书使用势必会加剧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负向影响。另一方面,循环教科书不利于学生学习。循环教科书使用限制了学生对教科书的二次“发挥”,抛开教科书去额外记录无形中增加了记录量,既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又造成了记录与书本的“分离”而变得不知所云,还影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以及教师的教学进度。此外,循环教科书采用课后收交、学校保管的方式,使学生课后的复习、实践、探究等都将受到影响。
2.消减新的浪费,减少卫生隐患
(1)消减因循环教科书使用而导致教材缺位催生的新浪费
“要想使教材能顺利地循环下去,必须有教材的使用、调剂、增添、淘换等一系列环节的配套管理措施、配套硬件设备和专事管理的人员。作为学校,需要消毒、统计、清理破损、买专柜保管等等措施。由此可见,循环使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上反而增加了师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12]循环教科书由于使用周期较长,对质量的要求则会更高,包括纸张选择、印刷质量、装订方式等要求都会高于未循环的教科书。同时,循环教科书的使用与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相悖,不符合当今我国的国情[13]。当学生在新学期没有收到新的教科书,会促使部分学生去自行复印或购买教材,以及采购更多笔记本和教学辅助材料,无疑增加了更多的费用。
(2)减少因循环教科书使用造成的卫生隐患及潜在的风险
有些家长反对教科书循环使用,理由就是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即使干净无标记,也会携带不少细菌,即使经过消毒,孩子们在使用时也会有心理障碍[14]。据笔者了解,有学生家长表示,教科书使用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讲卫生,作为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使用循环教科书。也有家长反映,由于教科书循环使用,担心有卫生隐患而想买新的教科书,但新的教科书想买却买不到,于是只有复印教科书。更有家长表示,农村学校因硬软件条件跟不上,卫生等各方面条件本就很差,循环教科书的使用为什么不能是卫生环境更有保障、师资力量更强、教学资源更丰富、场馆条件更齐全、办学条件更优越的城镇学校学生呢?家长、教师、学生的一系列担忧,可能会让循环教科书制度的继续执行变得“得不偿失”。
3.优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振兴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要优质教科书补位
新时代下继续原来的循环教科书制度势必会影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与当前全社会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宗旨不相符的。同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为数众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因为不付费而丧失拥有自己的教科书的权利,从而将承受难以与城市学生一样公平发展的隐忧,也是得不偿失的[15]。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整循环教科书使用制度,使城乡学生均有享受作为优质资源的教科书的权利,既避免有可能加剧的乡村歧视,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还为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必须的智力资源保障。
(2)满足优质教育需求需要优质教科书助力
如果说循环教科书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那么,就目前的人均生活水平以及国家对教育的帮扶机制完善建立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的免费发放,还是学生自己购买,均将不再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并且,在科教兴国、教育强国背景下,循环教科书制度也应该顺势而为。
4.回应时代要求,发挥教材功效
(1)回应课程方案要求,发挥教材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作用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最突出变化是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其在教材中的体现。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中的《艺术》(音乐、美术)、《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等学科所强调的核心素养习得并不是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所能达成的。相关研究表明:“现在出版的音乐课、美术课教科书,都大大加强了音乐、美术的人文教育内容,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上的一点点时间就能了解和掌握的。”[16]面对新时代教育,应调整循环教科书使用制度,使中小学生能随时通过教科书在课内外充分利用各学科教科书的育人优势有效学习,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2)回应五育并举要求,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的顶层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教材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17] 国家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材通过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材料,精心设计问题等,实现育人的目标,具有权威性、时代性、普惠性,是对学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关键媒介。可以说,对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科书使用制度加以调整,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以优质教科书促进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措施,是以优质资源提升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
四、我国循环教科书制度调整原则
1.学段考量与学科评估结合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因年龄不同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不同。学段较低的学生对教科书有较强新鲜感,没有教科书会感觉到失望,同时其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学习方法也相对欠缺,对教科书的依赖也较强。相反,学段高的学生学习方法相对多元,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较长,能独立记录笔记,对教科书的依赖相对弱一些。因此,循环教科书的使用需要对学段进行充分考量。同时,视觉学科、低段以视觉图像为主的教科书均不宜作循环教科书。薄弱学科客观上需要加强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应暂缓执行,而选修学科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纳入循环教科书序列。总之,应根据学科特点来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循环教科书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