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思维能力发展的英语报刊阅读课作业设计
作者: 郭翔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实践,针对报刊阅读课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形式枯燥、内容机械、评价单一等问题,分析了作业设计原则,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如何在作业设计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语篇分析类作业、图文结合类作业和综合实践类作业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 思维能力 作业设计
引用格式:郭翔.凸显思维能力发展的英语报刊阅读课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01):52-55.
一、报刊阅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优势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1]。课外的英语报刊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也是思维品质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落实和实现的重要阵地。报刊阅读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鲜活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2]。从内容、语言和版式上看,利用报刊阅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优势。
从内容上看,T报纸话题新颖,既有当代国内外的时事动态,又涉及当下学生的生活热点,为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就语篇中的观点进行评判,就语篇中的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此外,该报纸在介绍西方文化经典和世界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时俱进[3]。中外文化的理解、本族文化认同、文化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思维在其背后所起的作用[4]。因此,T报给学生提供给了大量观察、比较、分析文化现象,挖掘文化内涵的机会,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语言上看,语篇素材由外籍专家撰写或审定,用词鲜活地道,文体广泛,除了常见的新闻类题材外,还有说明文、记叙文,是语言学习良好的范例。同时,语篇风格的多样性,语言项目的丰富性为学生培养观察和发现能力,提炼语言规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够长期进行这样的观察和提炼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5]。
从版式上看,在T报的版面设计中,图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且为学生理解多模态文本,培养看(viewing)这一技能提供很多范例,也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大量多模态文本对于学生提升概念构建能力、图片与文字信息转换能力、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英语报刊阅读作业设计的原则
1.语篇语用原则
报刊阅读的课后作业需要跳出练习词汇、句型和语法项目等语言结构知识的怪圈,关注语篇与语用(即语言的运用性知识),学习在不同文体中涉及的主题意义、表意手段、衔接方式,内化语用知识与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把报刊阅读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抓手。
2.生活实践原则
T报的语篇话题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解决日常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力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运用新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与语言实践的过程。
3.开放合作原则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个体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差异,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起点上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丰富作业的形式,丰富作业的品种,增加作业的弹性,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在小组合作机制内安排不同的任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将小组分工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英语报刊阅读作业设计的策略
好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拓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反思和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6]。针对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同方面与特点,笔者设计了语篇分析类作业、图文结合类作业和综合实践类作业,并提出以下作业设计策略。
1.语篇分析类作业——强化语篇意识,提升逻辑思维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载体。语篇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7]。在阅读T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熟悉报刊阅读中常见的语篇类型,如记叙文、说明文和新闻报道等,以便有利于把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本特征和表达方式。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英语报刊阅读作业设计中需要深度解读文本,立足于语篇类型,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语篇特点,布置指向发展语篇知识的作业。报刊阅读的语篇材料从标题、配图到文章结构都有很强的逻辑性。从语篇视角出发,是优化作业设计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可以在报刊阅读课后布置语篇作业。语篇作业指以获取信息、促进理解、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课后学习任务[8]。具体作业类型包括对语篇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面。学生在完成此类作业时需要从语篇视角充分观察、分析、总结语言现象,深度理解语篇内容,赋予语篇新的意义。
从宏观上而言,教师需要基于语篇类型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语篇主题与语篇之间各部分的关系。例如,在新闻报道类语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常见的语篇结构、标题特征等。一般情况下,新闻是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展示叙述的,学生需要厘清这种结构格局的特点,分析新闻报道中事件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在记叙文的语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能够梳理出故事的脉络与主线。教师可以选择布置绘制连环画一类的作业,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将零散的信息条理化,运用聚合思维归纳信息,以图文形式加深对语篇结构的理解。
从微观上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内部的语法现象、语词搭配、指代关系等内容,让学生关注语篇中显性衔接或者连贯的手段。在作业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感悟、体会、分析使用代词、连词、省略词、替代等手段来起到语篇连贯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段,探讨其与主题意义之间的关联,加深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例如,在教师布置的作业中,让学生总结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修辞手法等,以表格形式进行分类对比,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语篇知识,便于在日后的语篇表达中合理运用。
又如,报纸首页的“要闻版”以“导读”形式介绍重点新闻的概要,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对导读的语言分析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导读语的语言特点:(1)对新闻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但不出现过多细节,需要设置阅读悬念。(2)语言上多用疑问句,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或多使用“Let’s…”的句式,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3)语言简洁生动,多以日常生活经验导入,通过转折词“but”或“however”,引出语篇新观点。以T报716期(初一版)为例,有一篇新闻“Special delivery on the sea”,讲述英国小哥驾驶气垫船,“漂洋过海”送外卖。笔者布置了为该语篇写导读的写作作业。
A学生写了如下导读语:Have you ever had a takeout experience?Do you think that takeout can be sent to you "across the sea"?In the UK,there is an interesting thing about"a special delivery on the sea."Let's have a look.
B学生写了如下导读语:In the UK,people can have takeout from across the sea. For example,they can order pizza.Let’s hear their story.
笔者在收到这样的作业后,匿名呈现了两位同学的导读语,让学生评价哪一个更加符合逻辑和导读语的特点。
再如,头韵这一英语语言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就在T报的语篇标题中多次出现。笔者曾布置了小组合作探究作业:整理最近学习的新闻语篇标题,观察其规律,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标题写作手法,并尝试给其他语篇也拟类似的标题。以下是一个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对头韵的解释。
学生A谈到了头韵的定义。学生B总结了头韵的修辞效果。其一,运用得体的头韵可产生特殊的音韵效果,使文字节奏和谐、音韵铿锵。其二,头韵具有回环美,可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其三,恰当的头韵可以使得语言色彩鲜明,悦耳动听,甚至起到幽默效果。学生C列举了头韵在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如简奥斯汀的两部小说——Pride and Prejudice和Sense and Sensibility。之后,学生又尝试用头韵改写了几篇新闻的标题,例如:A Changing Chapter of China's City(语篇介绍深圳改革开放发展情况)等。
2.图文结合类作业——依托信息转换,发展创新思维
图文结合类作业是以图片配文字的形式,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将文本语篇信息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其形式包括绘制图表,思维导图,海报等。此类作业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而信息转换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9]。图文结合类作业是学生提升思维可视化能力的窗口,也是他们利用多模态语篇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一类作业,教师要从语篇文体特点、多模态语篇建构和青少年心理特点三个角度出发,设计出有效优质的作业。
语篇文体特点是作业设计的起点。针对不同文体特点的语篇,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的图文结合的作业。学生需要在充分把握文体特点基础上,利用想象力创新地把语篇信息连缀在一起,构成这个主题的结构化知识图。在设计图文类作业时,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多模态语篇视角出发,理解多模态语篇中文字信息和非文字信息在建构意义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利用字体、图表、版式、字号等有效地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此外,图文并茂的图文结合作业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说明文类的语篇后,笔者布置了制作飞行棋的作业,即要求学生总结梳理当中的事实性信息,设计任务或问题,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绘制一幅与语篇主题相关的飞行棋。一般而言,小组的合作分工如下:学生A梳理事实信息,学生B设计闯关环节,学生C设计版面,学生D绘制插图。以T报715期(初一版)一文为例。在学生学习完一篇关于告别水银温度计的语篇后,教师布置了绘制有关温度计知识的飞行棋。抗疫期间,量体温已经变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这样的任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具有实践性和实用价值。语篇信息包括如何安全使用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的危害和其他各类温度计的简介,借助飞行棋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习得这些知识,而设计这样的飞行棋也体现了信息转换的创新性(如图1)。
而对于记叙文语篇或者故事类语篇,教师可以设计分工合作完成连环画绘制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学习过的故事类语篇进行情节梳理,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故事的主要情节。绘制连环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加深对故事主线和情境的理解。
3.综合实践类作业——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思辨能力
综合实践类作业旨在作业与生活相联系,从语篇主题与学生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所以此类作业设计需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与兴趣,也能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与文化意识等贯穿其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类作业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情境的真实性。真实的情境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链接真实生活、体验角色带入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路径[10]。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英文报纸的时效性与趣味性,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本土化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感受到问题情境的真实性。二是问题的思辨性。综合实践类作业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目标。学生需要进行有效迁移,提出批判性见解,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批判性思维不强求获得确切的结论,而在于通过分析和评估作出更好的决策或对事物作出更好的判断[11]。因此,教师要更关注学生在思辨过程中给出的理由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需要以鼓励为主,以积极正向的评价促进学生勇于表达个性化的观点。三是实施的合作性。合作性的作业需要在布置前明确分工,确定组内人员的具体分工,突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优势,确保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