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批判与文化意识建构
作者: 张一骢 唐晓睿*摘 要:在中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多为应用型教育模式下,艺术概论课程凭借内容优势承担起艺术类专业深化和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任。但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教材建设与授课实际来讲,过于驳杂艰涩的体系与内容,需要能够找到课程思政的突破点。因而,其突破路径是以艺术的现实性思维作为基础建构,艺术批判意识与手段进行破局,文化自信意识建构作为出口,进行兼具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文化自信和马克思文艺批评手法的课程思政内容建构。
关键词:艺术概论;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意识形态批评;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098-04
Abstrac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rt-related majors mostly follow an applied educational model.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Art takes 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deepening and expa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rt-related majors due to its content advantages. However, in terms of current textbook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e overly complex and difficult system and content require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refore, the breakthrough path lies in using the realism thinking of art as the basic framework, employing artistic criticism awareness and methods to break through barriers, construc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s the outlet, and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tent that integrates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 methods.
Keywords: Introduction to Ar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criticism; cultural confidence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之中的思政融入工作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思政问题,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其中,尤其是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在教育中的有机融入,能够更恰当、更全面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做到政治引领、精神影响、道德制约的“立德树人”效果,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2]。即高校的专业课程要在充分梳理专业课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基础上,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课堂教学,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基于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布局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育人需求,各大高校都积极重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建设,力图打造一批兼具专业性与思政元素的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实现“育才”和“育人”的同步发展。其中,艺术类专业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亦有其存在的困难之处。
艺术类专业课程属于人文社科大类,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传播、政治和哲学等内容深入渗透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之中。不同于以专业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为核心的多数理工科专业,不少艺术类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等,课程教学中本身就有大量思政内容,其专业属性也适合将新的思政目标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但同时,中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多为应用型专业教育模式,以业务课和实践课为主,多是业务操作与实习实训。而且,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样,影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薄弱[3]。这就使得课程的理论和文化内容讲授并不占艺术类专业的课堂教育核心,相关课程思政内容难以进行深入的开展,只能停留于业务课与实践课的浅层讲述。因此,艺术类专业之中,教育部要求开设的理论基础国家必修课如艺术概论等,就势必要承担起深化和拓展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政内容更加深入细化地融入高等教育之中的责任。
一 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与难点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艺术概论已经成为艺术类院校和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的重点课程。课程内容专注于艺术类专业本科生的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常识、艺术理念的综合培养,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多元现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价值导向的艺术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能够积极帮助艺术专业本科生建立积极向上、符合当代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艺术观、审美观、文化观、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政引领和价值传递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艺术类院校和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讲,该理论课程覆盖面广,能够涵盖所有艺术类专业本科学子。就课程本身的建设来讲,课程教材为马工程重点教材,教材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有大量思政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艺术的当代创作传播接受嬗变等内容。借助艺术概论教材与课程讲授,能够有效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结合。
但是另一方面,就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入来看,艺术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较为庞杂宏大,涉及艺术学、哲学、政治学相关知识,就教材内容本身而言理解难度较高。尤其是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这些艰深而庞杂的内容难以消化。其次,是就课程体系本身的建设来讲,马工程教材的设计是希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国内外艺术理论”[4],从而实现课程的建构。但因为现当代艺术创作与接受鉴赏观念提倡自由与多元,因此教材的体系建构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很难锚定框架与方向,最后往往是在自由多元的艺术内核中或是被冲击消散,或是过度强化将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
因此,艺术概论就课程本身来讲,是非常适合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覆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一门理论课。但就目前的教材建设与授课实际来讲,过于驳杂艰涩的体系与内容,需要能够找到课程思政的突破点,以几条线索进行引领,为课程思政的有效深入找到破局之法。
二 思维、批判与文化意识建构——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破局之路
“将‘通识+思政’作为新时代艺术概论的教学定位,要多方着手,不断提升艺术概论课堂教学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度”[5]。艺术概论课程思政要从庞杂宏大的课程内容体系中破局,就需要建立一条有突破的逻辑进路。在笔者多年艺术概论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总结,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一条有效的破局之路:以艺术的现实性思维作为基础建构,艺术批判意识与手段进行破局,文化自信意识建构作为出口,进行兼具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文化自信和马克思文艺批评手法的课程思政内容建构。
(一) 艺术与现实的关联性思维建立基础
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逻辑基础,就在于重建艺术与现实的关联性思维。马克思文艺理论主要强调艺术对于现实(客观事物、社会现实、文化意识形态)的反映,不进行艺术与现实关联思维的重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艺术就其本质来讲虽然与社会、现实、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但无论是中国古代以文人为核心文艺传统,还是西方十九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思潮的延续,艺术的本体、创作、接受和鉴赏,都往往和创作自由、接受自由等概念结合在一起。“自由”就艺术创作本身来讲对于艺术实践的灵感激发、构思转化等自然有重要的作用,不过同时这一观念也屏蔽了艺术与现实维度的关联,让学生忽视了现实对于艺术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让学生忽略了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维度。因此,课程思政的基础就在于建立艺术与现实关联的思维。
因此,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强调古今中外艺术观念和艺术作品中,艺术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这一思维观念。在教材授课内容之中,无论是“艺术观念”“艺术功能”还是“艺术的风格、思潮、流派”等章节,马工程教材都已经对此有诸多提及,教师亦可重点讲授。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艺术观念”一章的“模仿论”一节,对模仿论诸多经典理论都进行了介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马克思等),强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但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课程导入和重点案例分析,强化了学生“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如果试图强化这一观念,教师可运用多重教学手段创新进行授课强化,如案例法:着重介绍古今中外对社会现实有直接反映与推动的艺术作品,帮助学生强化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这一理念。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等美术名作,向学生解释艺术对于社会现实乃至于意识形态的反映,亦会介绍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及创作动机,解释抽象艺术背后的时代和社会思潮反映。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小组讨论,主动发现艺术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关联性思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随机选择数幅艺术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艺术作品的现实呈现指向。翻转课堂:通过学生课后主动进行学习,课上讲述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艺术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翻转课堂虽然会占据一部分授课时间,但学生对于艺术观念和艺术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课程及课程思政的授课效果。
(二) 意识形态批评实现思政破局与聚焦
意识形态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最重要的艺术批评方法之一。意识形态批评方法由20世纪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塞推动建立,“所谓意识形态批评,是指对某种事物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解码和祛魅,从而揭开其隐藏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6]。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批评也成了重要的艺术批评手段。
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意识形态批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意识形态批评方法的掌握本身,就是课程思政重要的内容。其次,意识形态批评能够帮助学生分析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辨识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背后的动机、权力、社会关系和无意识症候,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最后,意识形态批评能够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权力关系,能够辅助学生辨识和区别艺术作品本身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以及艺术作品可能具有诱导性的权力内容,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接受鉴赏之时,构筑一道思维的防火墙,能够警惕和屏蔽具有诱导性、权力性的价值观和文化审美意识形态,真正实现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