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现状及路径探索
作者: 王慧 周孝 吉意斌 武小钢
摘 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升研究生自身综合素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该研究以山西省某农林高校为例,以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多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育人现状、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55-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of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postgraduates,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This paper took a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postgraduates, supervisors and counsellors as research object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synergistic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counselors,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i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supervisor; counsellor; synergistic education; path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层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1]。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在研究生日常的教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中,责任主体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和路径通力合作、协同育人,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价值追求、成为新时代有用之才,是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落实“三全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贯彻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山西省某农林高校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现状及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为强化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参考。
一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价值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先锋团队和共同“主体”,高校根据研究生群体的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二者协同育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是为党、为国培养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等级新型人才。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育工作主体不仅需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学风、扎实的专业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学术表达能力,增强其创新思维、批判精神、问题意识和合作沟通能力,树立遵守学术规范的思维[2],同时还需要帮助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及时了解并充分掌握其思想状况,守护其身心健康,引导其顺利完成学业并进行良好的择业就业,更重要的是引导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由此可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多、要求高,仅仅依靠辅导员或是导师单方面力量远远不够,二者沟通协调、协同育人,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
(二) 加强二者协同育人是践行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分别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的主导力量,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教书、科研、实践等环节,还是管理、服务、文化等领域,均需要导师和辅导员立足本职、发挥特长、优势互补和通力协作,才能构建多维度的育人体系,实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效应最大化。因此,导师和辅导员形成合力,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践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 加强协同育人是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的内在需求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其全面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事业的兴旺[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而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多重视其“探究性”“专业性”及“学术性”,使得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和大学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3-4]。另一方面,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信息化的时代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到不断的冲击,时刻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结合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组成复杂、心理特征复杂、自我期望值较高和成才意识浓厚等特点,积极引导并促进其塑造健全人格、健康全面发展、实现价值追求显得尤为重要,且仅仅依靠导师或是辅导员单一教育工作途径无法实现。因此,只有通过合理健全的协同育人模式,才能保证研究生智育和德育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 研究方法及样本情况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备受重视,全国各高校目前均按照200∶1的生师比配置了专(兼)职辅导员,同时也积极倡导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凝聚共识、合力共为,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双方缺乏沟通、各自为营的问题。本研究以山西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入选的某地方农林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本校的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育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星形式发放,有效回收问卷257份,其中研究生问卷196份,导师问卷45份,研究生辅导员问卷16份。
在回收的问卷中,研究生类别主要有博士、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比例分别为2.04%、40.31%和57.65%,和本校研究生不同类别总人数比例大致相符(图1);教师问卷中,担任导师的时长多数在6年以上,占比71.11%,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生管理和指导经验(图2);本次问卷未针对全校辅导员,而仅针对研究生辅导员开展,故回收问卷数量较少,但担任研究生辅导员6年以上者居多,约占62.50%,对研究生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图3)。综上,本次调查问卷能够较为全面且较为客观地反映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情况。
(二) 问卷结果及分析
下面将根据本次问卷情况,从师生交流情况、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现状及建设情况等多方面剖析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情况。
1 研究生与导师、辅导员日常交流情况
根据问卷得知,78.06%的研究生认为,在其研究生学习阶段,对其价值观形成和思想引领影响最大者为导师,其次为朋友和同学(占67.86%),再次是家人(占61.22%),之后才是辅导员(占33.16%);研究生和导师日常交流频率最多为每周数次(占44.39%)和每月数次(占26.02%),和辅导员日常交流频率最多为每学期数次(占36.73%)和每月数次(占34.18%),可以看出,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导师的交流要多于辅导员,这主要和研究生以科研为主的学业性质密切相关。
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生认为导师的主要职责按照重要性依次为科研学术指导(占97.96%)、专业基础指导(占82.56%)、思想政治引领(占64.80%)和择业就业指导(占57.14%),因此和导师日常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为科研学术方面(占97.45%),其次为日常生活(占50.51%)和未来发展(占50.51%)。研究生认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按照重要性依次为日常事务管理(占83.16%)、思想政治教育(占72.45%)、择业就业指导(占62.24%)和学业咨询辅导(占55.10%),因此和辅导员日常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为日常生活方面(占75.00%)、思想政治方面(占41.33%),其次为未来发展(占27.55%)。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虽然导师与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不同,研究生与两者交流的侧重点也不同,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择业就业指导、未来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交叉性,研究生愿意在个人综合发展方面寻求多方的咨询和帮助,充分体现了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际价值和合作空间,以及辅导员思想政治育人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发现,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体,有82.22%的导师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第一责任人,有77.78%的导师认可辅导员肩负同等的主体责任,还有42.22%的导师认为家长也是主体责任人。研究生辅导员均认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工作主体(100%),其次69.23%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和导师承担同等重要的责任。
按照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首先是思想政治素养(如理想信仰、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有68.89%的导师将其列为第一;第二是学术道德规范(如学术态度、学术诚信、学术责任等),有64.44%的导师选其为第二;其次为科研学术水平(如学术前沿、创新意识、课题进展等)和学业就业前景(如未来就业方向、学术生涯规划等);最后是学生人文关怀(如日常生活、身心健康、思想动态等)。而从辅导员的角度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虽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不同,但综合排序结果依然为思想政治素养(84.62%),学术道德规范(53.85%),科研学术水平(38.46%),学业就业前景(50%),学生人文关怀(50%),与导师角度排序完全一致,充分显示了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层面具有高度同一性与统一性。
基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和辅导员日常沟通交流的时长较少,多为每学期数次(53.33%),两者交流的主要内容为研究生日常管理(84.62%)、研究生心理(76.92%)、研究生学业(76.92%)、研究生思想(61.54%)和研究生择业就业(53.85%);两者之间日常沟通交流的方式是面对面交流(84.62%),其次为微信、QQ等网络平台交流(53.85%)及电话交流(46.15%);就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和辅导员对沟通交流的通畅程度较为满意(33.33%)。从育人主体双方交流的时长、内容及方式等情况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沟通存在“平时不交流、有事才联系”的现象,说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