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式分类培养法指导推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探索
作者: 吴法宇 赵鹏 张峻巍 杨妮娜 郭媛媛*
摘 要:该文通过对比多名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推免硕士研究生与非推免硕士研究生,依据各个硕士研究生的性格特点等方面,创设适合不同阶段推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以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免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训练方案,且对以后的推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决策与参考。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阶段式;分类培养;推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6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many exempt or non-exempt postgraduates from different grades and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ostgraduates, a training program is created. The program is suitable for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exempt graduate students, to form a set of effective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and to provide some decision-maki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raining of exempt graduate studen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stage; classification; exempt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其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日益受到国家及高校的关注[1-3]。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对高校的时代要求。基于此,高校如何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性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4-5]。从现有资料来看[6],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模式的分析研究虽多,但研究的对象都是研究生整体,而忽略了推免研究生相比于非推免研究生多接近一年时间的科研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正是多出来的这一年时间,导致推免研究生与非推免研究生的学业成果存在巨大差异。
一 推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 推免生数量逐年上升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推荐免试人数逐年上升,甚至能够占到招生单位中较高的比例,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7]。2022年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显示[8],如图1所示,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推免生招生规模也逐步扩大,部分院校的推免招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为例,2020—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增加了652人、重庆大学增加了429人、北京大学间增加了291人、兰州大学增加了293人。
(二) 阶段式分类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推免生是否能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仍然保持着优势?通过何种培养方案来扩大这种优势?通过何种培养途径来促进推免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些问题依旧被忽视,研究领域仍是一片空白,更加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与思考。
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通过对比本组内多名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推免硕士研究生与非推免硕士研究生(分组如图2所示),依据每个硕士研究生不同的生源地,通过迥异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深度的知识储备,按照其不同的发展目标,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为核心,以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途径,以创造研究生的多元化就业渠道为目标,创设适合不同阶段推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使处于大四下学期至研一上学期的“萌芽阶段”的推免硕士研究生能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使处于研一下学期至研二上学期的“成长阶段”的推免硕士研究生能够培养科研思维、锻炼研发能力,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处于研二下学期至研三的“收获阶段”的推免硕士研究生的专注度得到提高,并使其具有缜密的学术逻辑、熟练的科研动手能力以及成熟的论文写作能力。同时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推免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
二 搭建阶段培养模式体系
(一) 萌芽阶段:培养基础科研技能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立浓厚学术氛围,进而能够激发萌芽阶段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引导其主动学习基础科研技能。具体而言,良好的学术氛围会促进浓厚学术创新环境的形成[9],进而提高正处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萌芽阶段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每周两次的学术方法交流会议,分享近期的学习成果、探讨大家在实验过程以及在结果分析中遇到的问题;配合“新老传帮带”的方式开展对学生科研技能的培训,使得处于“萌芽阶段”的学生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掌握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的各个基本要素,对科学研究的整体方法与主要步骤有明晰的认识,增强学生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有所锻炼。
搭建信息资源平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增加不同平台间(如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的资源共享等,不仅使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学术成果交流[10]。同时配合不定期线上英文阅读经典讨论,提升推免研究生英文文献阅读的速度,理解对英文文献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提高英语写作时逻辑的严谨性,同时了解英语在表达时的多变性;配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相关学术讨论,提醒学生关于学术规范的重要性、提示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时所需的注意事项,为养成健康的学术氛围奠定基础。
(二) 成长阶段: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可使得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导师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方向,筛选应用型前沿课题并交予学生完成,使学生通过实际的研究课题来养成严谨的科研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与研发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
首先,在知识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本方向知识,要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方向与成果,并可以较为快速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注重培养独立、创新的科研思维,鼓励学生多想、敢做、勤钻研,善于发现他人研究的优缺点,并择善而从,形成自身科学严谨的学术思维。同时,配合线下学生论文修改探讨,可促进“成长阶段”推免学生对论文逻辑的认识与论文内容的构思、认识到论文写作规范的重要性,对此后的学位论文写作有提前训练的意义;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的分析对比,将理论与实验结果进行高度结合,从而说明科研成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锻炼和培养创新思维。也在论文的撰写与修改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献进行阅读与整理,建立起符合研究方向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收获阶段:注重能力收获
对于收获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在“萌芽阶段”与“成长阶段”大强度、高密度的学术方法交流会议,已经使其专注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大量的实验操作,在科研动手能力方面也得到增强,真正做到多想敢做;同时也在实验数据分析过程中,不断地与导师进行深度的探讨交流,在思维逻辑方面也变得更加严谨,论文写作能力逐渐成熟,协作沟通能力稳步提高。
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依托校内外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已经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团队资源,将已有的科研结果进行完善总结,归纳现有创新点,并将其转化成科研成果,为将来的科研打下基础。对于想要步入社会工作的学生,可依托校外合作企业以及优秀的师兄师姐推荐,了解企业相关信息,承接企业相关研究项目,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科学方法,探索创新技术,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品或技术,从而增强其的科研创新能力,更加准确地掌握相关企业的就业动态。
三 培养效果存在大幅度差异
(一) 萌芽阶段
组内萌芽阶段推免生表示:每周两次的组内交流会议,使得我很明显地感受到自己专注度正不断地提高,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也更加地深入,在一次次与老师及师兄师姐们的讨论中,我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科研的认知,刚进组的迷茫状态也随之消失,很快地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组内萌芽阶段非推免生表示:跟同组同阶段的推免生来比,我的工作学习进度很慢,当他们已经确定方向并开始着手自己的科研实验时,我却还没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这让我非常地着急,并且在跟师兄师姐的学术讨论过程中,适应得也没有他们快。
对比组内萌芽阶段的推免生与非推免生,推免生因其属于本校学生,再加上进组时间早,专业相似度高,具有类似于近亲基因的优势,能够更快适应研究生的学习模式,且与导师与同门同学的交流时间更长。而非推免学生因其学校以及学科开放性高,跨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导致相较于推免生,找到感兴趣的方向进度较慢,且对实验平台的了解少需要从头学习,对试验设备的应用、实验思路的理解需适应的时间较长。
(二) 成长阶段
对比组内成长阶段的推免生与非推免生(图3),推免生由于经过萌芽阶段对科研创新能力的系统训练和确定课题时间早,所以对课题的理解深入,对实验设备的上手速度快,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准确深刻。再加上不断地受到线下论文修改探讨的训练,所以发表论文的速度快且质量较高。
(三) 收获阶段
对比组内收获阶段的推免生与非推免生(图4),推免生由于经过前两个阶段,已经对课题有了深度理解,并且科研写作能力得到了系统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无论在将来就业或者深造的过程中,都有巨大的优势。
四 实施阶段式培养是形势所趋
对推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分类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推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培养模式、人才规格和社会发展需要、推免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及教育发展的特殊性相适应,故实现推免硕士研究生的阶段培养是形势所趋。
(一) 阶段式分类培养有利于提高推免硕士研究生全面素质
阶段式分类培养注重根据学生的目标和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进行理论学术能力或应用实践能力、管理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以萌芽阶段为例,在萌芽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上,主要以培养基础学术能力为主,以提升科研实践能力为辅,进而具有从事与本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基本科研能力。
(二) 阶段式分类培养有利于提升推免研究生写作能力
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是否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是否具有扎实的学术水平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以成长阶段为例,在成长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上,主要以培养科研写作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学术报告能力,以提高科研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