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作者: 常秀芹

摘  要:该文基于课程思政视阈下的高校影视艺术类专业纪实影像创作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分析影视艺术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审美教育价值和文化建设责任,提出课程思政教育要融入影视艺术创作实践的全流程,以系统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内涵化为原则,以主题性项目化教学和全流程思政教育为手段,引领学生在影视实践创作过程中培根铸魂,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使命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该实践研究可为高校影视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教改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及应用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类专业;纪实影像创作;教学改革;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9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valu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sponsi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media majors in the aspect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and Video Creation" course.The paperputs forward that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creation practi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zation, integrity and practicality, and the means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and whole-proc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urpose is to lead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souls and develop their national emotions and mission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practice and creation, achieving a subtle but profound educational effect. This practical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majors in higher edu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media.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ilm and Television Majors; Documentary Film and Video Creation; teaching reform;artistic practice

高校影视艺术类专业承担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其课程教学集知识传授和艺术创作实践于一体,对培育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各个层面的影视教育,不能忽略价值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必须强化的重要因素。课程思政的逐步落实,使得中国式影视教育进入一个独特阶段。[1]”探讨影视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动影视艺术类专业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和教育教学体系的全面优化提升。

一  影视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改的现实意义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扎根生活、反映时代风貌的过程。“艺术类的课程要坚守中国的价值观……保持这样一个艺术专业的追求方向,也就是确立课程思政的主导思想所在。[2]”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影视艺术兼具大众媒介属性和艺术属性,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影视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是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以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课程纪实影像创作为例,首先,纪实影像作为一种以真实为基本属性的传播媒介和艺术形式,在地方乃至国家的文化交流、形象传播、历史传承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极具典型性的文化输出载体。基于此,纪实影像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作为实践类课程教育,纪实影像创作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同时,其终极指向是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完善和提升,这种价值包含了家国情怀和共同体意识。而纪实影像通常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对现实问题的观照使其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性和实践性。其二,纪实影像因其真实属性而具有天然的审美教育功能和文化建设责任,便于挖掘和利用思政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深入研究以纪实影像创作课为代表的影视艺术实践类课程的内涵特征,构建覆盖实践教学全流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北京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智锋教授认为:“在价值层面上许多影视作品都是偏西方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的传统经验的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提升,在融会贯通世界各国戏剧与影视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具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3]”这从另一角度阐释了影视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意义。

二  影视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需求

课程思政是新词但非新事,课程思政建设是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天然使命。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文王世子》中也有过相关论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是早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教书育人和课程思政的简明阐释。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知识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通过各种知识学习可以获得道德的提升。古今中外的先贤达人将其教育思想融入对德育教育的经典论述中,并把塑造人格、净化灵魂、端正品行作为教书育人的初衷和本心。

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健康三观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指向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提升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国家战略。“当前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创新发展所面临的国家需求突出体现在改变世界舆论格局、缓和意识形态对立和提升文化价值认同上。[3]”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承担新的学术使命、教育功能和文化责任。影视艺术类专业课程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思政建设方面更应体现审美教育价值和文化建设责任。长期以来,由于东西方在历史发展、文明进程和文化积累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现实社会中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等深层次的不同。基于此,熟悉和把握影视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后,“课程思政”成为了衡量一个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显性指标。从学校到教师,都有责任从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设计角度,在课程思政上“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要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深入挖掘高校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根据指导纲要精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以影视艺术类专业为例,实践创作类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方式的组合、教学的组织与评价,并非只关乎学校和授课教师,而应该是国家意志、时代和社会需求、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关于艺术创作类课程的思政建设也先后涌现出一批成果。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5],明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推进一体化”“注重统筹性”。这意味着,课程思政建设在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全面深入等全局性工作方面进入了“深水区”。影视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面临新局面和新要求。

三  构建覆盖实践教学全流程的纪实影像创作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历来是戏剧与影视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在影视教学体系建设中占有突出地位。“目前实践教学发展的整体方向是,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选择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6]”影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思政建设有着显性的意识形态特色。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的逐步落实实施,戏剧影视教育在结合各专业自身发展的路径方面,涌现出一批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创作专业、表演专业通过示范公开课的方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其推出的经典作品分析课上,授课教师结合经典作品中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古论今,让学生感知艺术作品的社会功用和创作者必备的自身修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大三学生的戏剧表演创作Ⅱ课,课程思政建设首先从源头入手,在题材选择方面主要以经典红色题材、历史题材为主,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教学剧目,让学生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习了解历史的渊源,掌握人物的塑造,实现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无缝隙融合。山东艺术学院影视编导、影视摄制专业的纪实影像创作课程,是大三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授课教师团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构建覆盖实践教学全流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一)  全流程育人体系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结合课程思政内容设计,首先紧密围绕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以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和强化能力为目标,引领学生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健康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其二,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专业发展融入国家需求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建设。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专业建设中同步进行文化建设,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贯穿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相结合,教师既是追梦人,又是圆梦者。

纪实影像创作课程主要围绕纪实类影片的选题立意、导演策划、田野调查、拍摄制作展开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把培养学生的田野调查能力、文献研究能力、影像表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调研活动、整理编写调研报告、撰写编导阐述和组织拍摄制作等流程的系统性完整训练模式,能够具备实施独立调研、专业采访制作的基础能力和综合认知。因此这门课程本身就融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思政教育于一体。教师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引领学生在调研和外拍过程中培根铸魂,体会每一次跋涉的坚守和每一滴汗水的艰辛,用脚力、脑力、眼力和笔力去丈量体会民生民情。“艺术作品的最高追求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家必须先俯下身、沉下心,要先到人民中去,去发现人民的关切、触摸人民的悲欢。[7]”学生的每一个选题创作,都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教师既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又要手把手地传授创作理念、操作技能。如此薪火相传,真正将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国情教育、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团队意识和求真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通过价值理念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构建全流程育人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影视工作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