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铁磁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刘家龙 王维*
摘 要:该文旨在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的研究生铁磁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法,通过对研究生铁磁学课程深入的学情分析,提出在铁磁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以“实干兴邦、大国工匠、科学精神、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全球视野”六要素为主线引入思政元素,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个角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提出六种课程考核评价办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通过铁磁学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展示,体现基于“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铁磁学;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研究生教育;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88-0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thods as well as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ourse "Ferromagnet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ree Whole Education". By deeply analyzing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Ferromagnet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pecific strateg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The introd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based on the six elements of "hard work to make the country thrive, great country craftsman, scientific spiri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lobal vi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i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Six kinds of cou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are put forward. The case of "Ferromagnetism"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has demonstrated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s under "Three WholeEduc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Keywords: Ferromagnetis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ree Whole Education; graduate education; student analysis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的指导下,坚持“三全育人”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者结合的育人格局,落实“三全育人”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因此自2017年起,各大高校分别从学术、政策及实践方面出发,积极探寻“三全育人”工作路径[1]。
作为一线从教人员,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核心作用,在“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内容的指引下[2],把思想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课程设计、教材选择和知识传授的全过程中,全方位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政建设有效统一起来。然而高校学生个性复杂,课程专业性强,各专业实践和就业情况千差万别,只有依据“三全育人”理念有针对性地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才能更好地将思政工作落实、落细。
铁磁学是深入理解磁学基础理论和磁性应用的研究生课程,对物理和材料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铁磁学课程存在物理概念复杂、涉及前置课程较多、内容抽象等问题,这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动力不足,进而阻碍课程思政推进。因此铁磁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许多难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首先需要解决自身主动开展思政教学动力不足的问题[3];其次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要素融入知识传授中,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文以铁磁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角度构建课程思政体系。通过学情分析归纳研究生及研究生课程特点,并借鉴与铁磁学相近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思政建设方法,对铁磁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随后深入挖掘铁磁学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在改善教学体系的同时建设思政体系,并设置有效反馈机制,从而为物理和材料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提供借鉴。
一 研究生铁磁学课程学情分析
(一) 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研究生课程特点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4]。理工类的研究生教育以发现并解决科学或工程问题为背景,以提高学生综合科研能力为目标[5]。学情分析是针对性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应当多方面考察研究生群体特点以及研究生课程特点,从而辅助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和课程思政目标。
1 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相比于初入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历经四年系统的大学教育过程,在进行人生思考和规划后才选择继续深造的道路。因此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点是:①已初步建立具有个人特色的稳固的三观;②个人成长方式从纯理论学习逐渐发展为学以致用;③自我评价标准从唯分数论向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④获得成就感的方式从掌握单个知识点向建立系统性思维转变。基于上述四个特点,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的追求和兴趣集中在个人成长、学术追求、实践创新、团队协作与沟通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他们通过思考职业规划、参加各种学术实践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经历,获得个人成长。同时渴望在学术领域中不断深耕,通过实验、调研等活动,挖掘出新的观点、现象,从而推动学科发展。此外,他们逐渐认识到与他人沟通观点想法、倾听他人意见建议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团队合作。最后,研究生还热衷于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希望能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由于研究生学制只有三年,时间很短,但是需要研究生完成的学术、社会工作却很多,因此他们精力非常有限,对于不在追求和兴趣范围之内的课程、活动将表现出远低于本科生的参与度。
2 研究生课程的特点
1)专业性更强,教育目标更高。理工类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适应教学、科研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相比于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具有专业性强、前沿研究导向、小班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和选修课程丰富的特点。此外,研究生课程还具有培养科学精神、传承理想抱负的高阶目标。以物理学科为例,除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外,物理学研究生在毕业后应当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精神,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中必须包含科学发展历程、思维演化过程、严谨求实态度等人文性质的内容。
2)思政教育重要性突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研究生教育为研究生增进自我修养、成长为合格人才提供了最后的空间与时间,这就体现出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教师必须要“两手抓”——一手抓知识传授,一手抓思政教育,“两手都要硬”,把立德树人融入知识教育中,构筑“如盐入水”的课程思政形态,为社会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人才。
(二) 铁磁学课程概况及思政性质
1 课程理论基础及教学目标
铁磁学是介绍材料磁性基础理论和应用的一门研究生课程。课程首先通过讨论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变化对材料进行磁性分类,随后从微观尺度入手介绍各种类型的磁有序以及相关的自发磁化理论,再拓展到磁畴结构及其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化行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磁性材料的基本概念,了解磁性的起源和磁性材料的基本应用,理解相关磁效应的基本规律,为其他磁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课程难点
铁磁学课程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固体物理、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由于前置知识较多,非物理专业或者没有系统学习相关课程的研究生要在短期内掌握铁磁学课程知识是有难度的。另一方面,如果教学采用传统的公式推导方式,虽然教学连贯、知识严密,然而可能给学生带来畏难情绪,使学生缺乏参与感和成就感,最终偏离研究生的追求和兴趣。这样的方式既达不到课程教学的要求,也忽视了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如何克服这两个难点是课程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3 课程的应用领域和思政性质
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高端精密工业领域和家用电器、儿童玩具等日常生活用品。磁性材料的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稀土矿开采、分离及冶炼,中游是钕铁硼的精深加工企业,下游是消费电子和基础工业等传统应用领域,以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应用领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以及巨大的配套市场支持,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上、中、下游均在追赶国际一流水平,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中游的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例,尽管制作工艺与国外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内企业与国外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将逐渐缩小,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将获得更多话语权[6]。
因此,基于磁性材料的铁磁学课程天然具有思政要素,通过思政案例引出科研问题,以案例带动理论推导,不仅能够增强参与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完成树立科学精神、传承理想抱负的高阶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 与铁磁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
由于铁磁学课程面向研究生,有报道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不多,未能在知网等平台上检索到相关文献。与铁磁学课程关联较为紧密的是面向本科生的磁性材料与器件以及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借鉴他们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改善教学体系,同时做好思政体系建设。
致力于构建厚基础、重专业交叉融合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体系,李淑静[7]提出十大总体设计与八条实施方案,从而实现了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左淑兰等[8]基于“强化基础、科教融通”的教学理念,提出将“知识点教学+翻转课堂+课堂研讨解决问题”等多模式融合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从科技前沿领域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科学兴趣和研究方向入手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寇志伟等[9]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从知识掌握、能力提高、价值塑造三个维度优化了教学目标,提炼了电磁巨匠事迹、学科内涵联系、学科新闻时事、学科前沿技术等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中,突出了专业基础课程的立德树人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