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思路与方法

作者: 薄蓉蓉 卢德友

以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思路与方法0

摘  要:高校党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举措,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耦合性和契合度。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仍缺乏基于特定学科视角的意义论证和实践探索。首先,该文论述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某校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党支部的顶层设计方案,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三个层面提出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最后,以党支部开展的教学实践和拓展活动为例,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提出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外语课程;党支部;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84-04

Abstract: The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s are key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y share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compatibility, and congruency. Although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abundan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ignificance 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based on specific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Fir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lea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through the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cond, based on the top-level design pla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verall approach to lea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rough party building from three aspec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Finally, ta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extension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he Party branch as examples, 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points, lines, and planes.

Keywords: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Party bran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政教育实施情况应成为评价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为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和完善高校党的建设,通过高水平的党建工作来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革新,从而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高校整体发展的驱动力[1]。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革新的关键议题。学界专家和一线教师已经对“课程思政为什么”“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怎么做”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和研究[2],相关成果丰硕。高校党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举措,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耦合性和契合度[3]。然而,具体到为何以高质量党的建设指导课程思政发展,以及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互融互促等方面,尚缺乏基于特定学科视角的意义论证和实践探索。本文将论证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并基于某高校大学外语部党支部工作开展实例,围绕“点、线、面”三个维度提出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校本化思路和方法。

一  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高校党建是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发展方向的价值航标

外语课程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4]。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两者传播的媒介。教师和学生在接触外语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输入,而文化安全问题也一直挑战着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为解决外语课堂的文化安全问题指明了方向。而“九个坚持”的第一条即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只有坚持党建引领,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才能保证师生双方不偏离方向,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5],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客观地审视和评价外语课堂中的文化冲突,形成文化自信。

(二)  高校党建是滋养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涵的源头活水

中国的发展轨迹从自立到繁荣再到强盛,表明中国正致力于贡献自身的智慧和方案,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外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外语水平至关重要,但仅有语言能力远远不够[6]。党史、党情、党建理论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丰富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百年党史记录了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7]。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等都是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涵养师生心灵的源头活水,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例证。

(三)  高校党建是强化外语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的双重保障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强化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亟需培养一支既了解西方文化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8],同时具备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策略的外语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9]。教师党支部是确保实现前述四个“一起”目标的组织基石。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战斗堡垒,推动着高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纵深发展。在推进教师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是完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党建专家导学、线上线下自学、系部支部联学等创新形式使教师党支部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红色先锋,使党员教师能深刻理解、全面执行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程思政战略举措的具体要求,把握外语课程思政“德”与“术”的契合点[10]。

二  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既要符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与普遍要求,也要立足教学、科研、服务等实际进行探索实践。以某高校大学外语部党支部为例,该党支部承担着学校一、二年级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讲授课型丰富,教学对象覆盖面广。近年来,党支部从党建视角对外语课程思政做顶层设计,以先进性思想建设凝心、以科学化组织建设聚力、以规范化制度建设固本,生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校本化实施方案。

(一)  以先进性思想建设凝心,理论学习强素养

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对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能够深入领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党支部教师先后参加“四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及党纪学习教育等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四史”学习显著增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政治引领力与时代契合度;党纪学习教育则有助于强化课程思政的规范性和纪律性。教师党员在参加集中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党史、党情、党建所蕴含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收获了外语课程铸魂育人的新理念和新素材。同时,党支部教师充分彰显外语学科特性,开展双语学习,形成完善的中英双语知识谱系,为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基础。

(二)  以科学化组织建设聚力,支部建在系部上

支部建在系部上是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将党支部建立在教学系部层面,加强了党组织与教师和学生的联系,确保了党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随着学校基层教学机构的改革,该党支部所在学院整合了原有的四个外语教研室,组建新的大学外语部,而原有党支部也随之优化调整,建在新的大学外语部上。优化后的党支部教师队伍得以扩充,为党建与教学互融互促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党支部书记牵头、支部党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申报了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完成课程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将支部活动与教研活动打通,开展了常态化、规范化的课程思政集体研讨,确保党支部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策划与实施全过程,强化党建工作对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政治引领作用与组织保障作用。

(三)  以规范化制度建设固本,方案落实有保障

规范化制度建设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实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的效用,建立一套规范、系统、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三会一课”层面,党支部每年度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相关主题党课学习。党支部书记先后讲授党旗引领,以学促干,外语课程思政建新功、外语课程思政的上层设计与下沉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下功夫”等课程思政专题党课,并依托支部成立外语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定期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主题党日活动层面,党支部联合相关党政部门开展课程思政拓展实践活动。先后参与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学生课外阅读沙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教学场域的边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三  高校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该党支部结合育人实际,创造性地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党建引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  “点”:外语课程思政元素全程浸润

1  把握基本点

以单元主题为基本点深挖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使之服务于该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党支部所在高校为国家“双一流”医学专业院校,校本化的课程思政目标之一是深化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党员教师基于新医科建设背景,从“医文融合”跨学科视角制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材料。以Beginning a Speech(演讲如何开头)单元教学为例。学生在该单元学习英语演讲开头的方法和策略,而如何在开头讲好医学故事、体现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该单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围绕TED演讲A Doctor's Touch(《医生的关怀》)展开的问答,使学生理解问诊与触诊的重要性以及关爱与抚慰的力量;通过分析本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帮助学生在自定的话题中“讲好医学故事”“讲好校本故事”。基于其他单元主题选用的教学素材还涉及疾痛隐喻、临终关怀、慢病防治、循因医学、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等医学人文话题,丰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通过英语演讲、写作等叙事训练,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