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李欣颖

摘  要:该文探讨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分析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进而提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旨在促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发展。该文认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包含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数字工具及技术应用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数字安全与道德意识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存在教师技术能力层次不齐、数字技术应用不够充分、更新意识薄弱、数字安全意识不够强、个人学习和探索能力有所差异五个问题;最后,提出“三主体四步骤”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现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58-0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then puts forwar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includes four aspect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assessment ability, digital tools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and digital security and ethical awareness; at present, there are five problems in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the level of teachers' technical ability is not uniform,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insufficient, the consciousness of updating is weak, the awareness of digital security is not strong enough, and the personal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ability varies.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s a strategy of "three subjects and four steps" to improve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conno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motion strategies

数字化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成为教师培养的当务之急。数字素养不仅是掌握技术工具和应用的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拥有高水平的数字素养将使高校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数字化教育的挑战,进而提供更具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探讨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展开分析,进而提出以高校教师为核心的“三主体四步骤”提升策略。本文旨在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化的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一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

数字素养的概念由美国教育家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ster)[1]在1997年正式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找、评估、使用、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欧盟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从技术角度对数字素养内涵进行界定,认为数字素养是查找、检索数字信息,组织、管理和理解数字信息的技能。国内学者也对数字素养进行了定义。赵肖峰和孙向晖[2]认为数字素养是指在数字环境下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综合科学技能与文化素养。施歌[3]认为数字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休闲以及社会参与中适当运用数字化手段识别、理解、创建、交流、批判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李德刚[4]指出数字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集中在数字技术素养、针对动态文本的思辨能力、创造性生产与自我表达能力、互动交往能力、数字媒介伦理五个方面。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相对于普通人的数字素养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需求,是指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能力和意识[5],包括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数字工具及技术应用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数字安全与道德意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  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

高校教师在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方面需要具备信息搜索技能、信息可靠性评估能力、版权和合法性意识以及信息筛选和整理能力。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利用搜索引擎以及学术数据库等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高校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关键词和搜索策略来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学术资源及其他相关信息。信息获取后高校教师有能力对信息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如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时效性等,为后续的信息筛选打下基础。高校教师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应了解并遵守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的版权。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确保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信息筛选和整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校教师需要有能力提取有用的教育资源和学术信息并进行分门别类,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中。

(二)  数字工具及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教师在数字工具及技术应用能力方面需要能够熟悉和灵活运用教学工具与技术,促进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协作与共享,以及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研究[6]。数字时代对高校教师掌握新的数字工具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数字工具及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教育APP等。高校教师需要有能力掌握这些工具和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数字时代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协作与共享的工具及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论坛、社交媒体软件等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可以共享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很重要,数字时代需要高校教师有能力利用数字工具及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及时共享,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增长。高校教师有能力利用数字工具及技术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评估其效果和影响。通过教学创新和实践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科研上也离不开数字工具及技术的应用,它们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更高效、准确和创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因此,要求高校教师有能力将研究领域的先进数字工具和技术熟练应用于科研中。

(三)  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在面对海量数据时,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的能力,包括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处理与清洗、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解读与应用。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利用调查问卷、设计实验、查看教学管理平台数据等方法收集数据的能力,并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使用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工具进行录入。数据收集和整理之后,高校教师能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清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高校教师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以应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教学需求。可视化能够使数据更易于理解,为后续的数据解读工作提供便利。因此,需要高校教师能够使用图表、图像和可视化工具来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高校教师需要具备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能力。他们应能够理解数据分析结果的意义和影响,并根据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四)  数字安全与道德意识

高校教师在数字安全与道德意识方面需要具备数字安全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具备良好的数字道德和网络行为,同时还要承担数字素养教育的角色,向学生传授数字安全知识和道德原则。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数字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能够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学生、个人及学校的敏感信息和数据安全。高校教师应学习如何安全存储和传输敏感数据,合理使用云存储和数据备份策略,以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高校教师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应具备良好的网络行为,避免网络欺凌和人身攻击行为,构建良好的在线交流氛围。高校教师在数字安全与道德意识方面还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职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字技术、遵守网络规范和道德准则,培养学生的数字安全和道德意识。

二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现状

(一)  教师技术能力层次不齐

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存在差异。一部分教师可以熟练使用各类教育技术工具并将其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工具帮助其更好地准备课前教学内容,提供学习资源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课中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工具丰富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课后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复习和巩固知识,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但另一部分教师则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教学工具的操作相对陌生和不熟悉。这部分教师不熟悉教学软件和工具的功能和操作流程;不了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缺乏将传统课堂教学转化为数字化教学的能力;对教育技术的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薄弱。

(二)  数字技术应用不够充分

在教学上,可以预见数字化教学将成为数字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7]。目前高校教师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还流于表面,认为使用了多媒体、在线教学平台就是应用数字技术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如何融入数字技术元素,教学活动还是依赖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缺乏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高校教师虽然能够获取数字教学资源,但整合能力不足,也就无法提供给学生有效的教育资源,也无法利用数字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有些高校教师在应用数字技术遇到困难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由于未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使得课堂活动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发。在科研上,高校教师对于数据获取和处理不充分。科研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高校教师获取数据的途径和渠道较为单一,数据信息的时效性较弱。由于缺乏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对所获取的数据无法充分利用和处理,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发现数据中的隐藏信息、趋势和关联。因此,教师在科研中应该意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字技术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