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王京京 黄春 毛佳佳
摘 要:该文基于智能建造发展的需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该模式实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设计模式、实施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对该模式的实践运用,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目标。该文还分析该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进一步完善该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智能建造;专业集群;学生;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67-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eds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ofessional cluster-student-practice" coupling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studi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design mod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odel. Throug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the goal of improv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ultivating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has been achieved.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odel,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model.
Keywords: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luster; student; practice; training mode
智能建造是当前建筑领域的一个热点。智能建造是一种集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技术。智能建造通过网络、传感器、智能设备等技术手段,实现建筑全过程的数字化,从而实现效率的提升、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1]。
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学科、多专业的是智能建造的一大特点。智能建造领域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产业与高校之间的脱节更加严重。因此,研究一种符合时代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3]。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集群是指一群具有相关学科背景和专业特长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的专业爱好和研究,形成一种紧密的、有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专业集群对提高学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实践性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技能,并切实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本文旨在通过对“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讨该模式实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以及设计模式、实施路径,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模式的建议。
一 “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当前,我国高校的智能建造专业存在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针对智能建造技术知识体系的特点和人才专业属性及培养模式,实施针对性的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图1)。
(一) 专业集群的构建需要多学科交叉,协调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整合优势
专业集群的构建需要多学科交叉,这就要求各个学科之间互相协调、整合优势,以建立更为有效的协作方式。各学科需要明确一个共同的目标,以便在整合各自专业优势的同时,能够形成一个集体的合作力量。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各学科能够深入了解彼此的工作和角色。鼓励各学科之间的创新使得整个专业集群能够不断进步。总之,协调各学科之间差异性和整合优势需要各方积极沟通、协商、领导和分工,同时鼓励创新以建立更为有效的协作方式[4]。
(二) 智能建造专业缺乏课程体系的综合化设计
基于多维度与多元化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从“技术需求”“学生需求”“发展需求”“社会需求”等多维度出发,基于“从独立到协作”“从专业到专创”“从实验到实践”“从课程到项目”等多元化模式,有机协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型教育之间的关系和矛盾,进行课程的综合化、交融性研究和科学设计[5]。
(三) 确保“学生—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及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在实践之前,应该对实践目的、任务和期望结果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梳理,从而在实践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可以建立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并且要不断完善实践机制和管理制度,保证实践的质量和效果[6]。同时学校可以建立科学的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学校可以将实践教育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把实践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7]。
(四) 对于智能建造领域中的新技术和新应用,进行不断更新并将其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要定期关注智能建造领域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确保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涵盖最新的技术和应用,积极与智能建造领域的企业合作,了解其最新产品和研究成果,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开设智能建造选修课程,包括最新的技术和应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学实践和项目研究,让学生接触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同时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以保持其与行业发展同步[8]。
二 基于“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现有问题,本文以“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具体路线图如图2所示。
(一) 模式概述
本研究提出基于“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采取“课程一体化、实践和考核贯穿于全程、企业导向、专业集群互动”四项原则,以构建实践性熟练工作队伍为目标[9]。
该模式的优势是:①在使用通用优秀教材的同时,可着力于课程体系本土化,编写满足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的教材,可以有效地整合师资、教学内容、实验资源等;②课程群建设将课程群设计与课程群实施有效结合起来,克服了课程建设中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脱节的弊病;③课程群建设具有专业性,可以有效促进专业间知识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内容更加丰富[3]。
(二) 模式设计
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实习实训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学生在学院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在实践阶段,通过学习、探究企业内部的实践生产流程,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习实训阶段,通过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践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10-12]。
(三) 模式特点
该模式的特点是以企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其次,该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实习导师提供指导。最后,该模式注重专业集群教育,由行业内的专业团队联合教学,形成资源共享,数量与质量兼备的人才集团[13]。
传统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院系、专业为主。而专业集群则是将相关专业(如建筑设计、建筑工程、软件工程等)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专业集群不仅可以促进不同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更广泛的知识并与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合作,培养出能力更全面的建筑专业人才[14]。
为了有效地培养专业人才,将专业集群和学生—实践无缝耦合起来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多样的实践项目感受到真实的业务环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9,15]。
三 实施路径
(一) 专业集群的构建
课程群建设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和学习[16-17],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可以实现相互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以课程群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可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平台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遵循教学规律,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课程结构由单纯的单一性转化为多种类型的课程或课程群[18]。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路径如图3所示。
(二) 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针对智能建造领域的学生,应该进行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培养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才能和发展规划,如图4所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个性化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兴趣爱好;二是加强导师指导,定期进行个性化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三是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参与,提高实践能力和行业经验。
(三) 实践教育的开展
课程的实践化是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重点之一,基于智能建造本身的跨学科特点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以创新为目标贯通工程教育链条,基于问题、案例和项目的学习进行以项目为基础的课外科技活动[8]。如图5所示。
四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①采用“专业集群—学生—实践”耦合的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②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可以深入了解行业的内部运作,掌握行业的前沿技术和趋势,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③学生在不同实践项目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且实践项目除了单一专业的要求外,其他课程和实验也要求学生有综合思考的能力,增加了培养综合能力的机会。
该模式通过专业集群的构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实践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智能建造专业人才。但在实践中,还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调整,使该模式更加完善和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丁烈云.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变革[N].中国建设报,2019-06-07(008).
[2] 康鹏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化运行策略[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3):17-21.
[3] 卞文志.由智能建造成抢眼专业看就业走向[J].劳动保障世界,2018(22):54-55.
[4] 汪辉,顾建民.大科学范式下顶尖科技人才及其培养模式——基于21世纪日本诺贝尔奖井喷现象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