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精神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构建
作者: 朱翠兰摘 要:作为涵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劳动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精神内核上高度统一、在培养目标上协同发展、在教育内容上深度融合。坚持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对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难点问题,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评价四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对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劳动精神;劳动实践;推进机制;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068-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pirit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urspirit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highly unified in terms of spiritual core, synergistic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goal and deeply integrated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dhering to the spirit of labour as a leader, corresponding to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a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cont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abor spirit; Labor practice; promotion mechanism;coordinated development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蓬勃开展,越来越多新时代大学生投身创造性劳动和创新创业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人才培养的集散地,高校要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依托创造性劳动完成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过程中凝结形成的劳动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与职业素养,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重大引领作用。以劳动精神为引领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的具体路径,是各高校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选择。
一 劳动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 强调价值引领,在精神内核上高度统一
“劳动精神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精神品质和核心价值”[1],其“内化为劳动者的品质素养、外化为劳动者的行动表现,在劳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和能量支撑功能”[2],体现了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是个人与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兼容。国家高度重视劳动精神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3]。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条件的不断革新,劳动形态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性劳动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敢闯会创、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丰富了劳动精神的内核。
创新创业教育聚焦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冒险的开拓精神、投身实践的实干精神、追求卓越的学习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并将其外化为创造性劳动行为,以个人发展实现更多社会价值的创造。二者均强调价值引领,在精神内核上高度统一。以劳动精神为引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充分理解创造性劳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刻领会创新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有助于磨炼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塑造坚定不移的劳动意志、锤炼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增长开拓创新的才干视野,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最终实现个体对于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追求。
(二) 聚焦能力素质,在培养目标上同频共振
创新教育诞生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和西欧迅速兴起。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5]。1998年巴黎会议上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创新精神和面向岗位的创造精神”[5]。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浪潮[6]。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育人”,落脚点在于能力素质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
劳动精神引领劳动实践。作为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精神追求和能力素质直接决定着劳动水平和劳动效果。从本质来讲,劳动精神和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培育和能力培养,均强调了多方位教育人、发展人,聚焦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出众的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中对各行业人才的要求,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同频共振。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7]。对于高校而言,提升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加强具有劳动精神底蕴的高等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劳动精神通过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劳动实践,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劳动的本质、体会劳动的创造价值,进而科学把握创造性劳动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动力,促进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 凸显实践属性,在教育内容上深度融合
劳动精神在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中孕育、生成。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整个人类社会。劳动本身就是实践,劳动产生了教育,劳动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是劳动[8]。纵观各高校教育实践,劳动精神均依托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内外服务性劳动等实践活动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实际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价值,形成劳动观念,从而增强劳动自豪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并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在劳动实践中习得劳动技能。而作为创造性劳动实践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创造性劳动相关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9],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高级形式。
基于实践属性,劳动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都需要打造两个维度的教育内容:一是激发劳动内生动力的意识层面,注重观念养成和精神引领,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二是强调外化劳动实践的行为层面,依托实践操作、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实践为基础,将劳动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软实力和动手实践、创造能力等硬实力培养的高度协同,有利于全面推进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培育。
二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
(一) 简单片面的理念认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推广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支持和投入程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得到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特色和亮点,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诸多理念认识层面的误区。
从教育者角度,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多为辅导员、行政人员及部分专业教师兼任,创新创业仍然被视为教师的“第二职业”。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方法和实践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索,教师倾向于灌输学生一些简单的经验和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相差甚远。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部分学生仍然将创新创业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将创新创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一种技能教育,甚至将其作为能力拓展的“体验板块”,并未将创新创业时代因子纳人自身发展的考量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认识误区阻碍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推广。
(二) 流于形式的教育内容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对标创新创业的实践属性,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例如东北大学以科普实践、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创业实践为依托构建了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体系,深度创新创业实践人数超过50%。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体系,且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无法高度对标,部分课程仅停留在创新创业大赛和就业指导浅层,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教学融合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对标创新创业的意识层面,各高校看到了新时代劳动精神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部分高校开展了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劳模专题报告等活动,推动劳动精神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但活动较为零散,形式较为单一。创新创业教育重视技能培养,但意识培养流于形式,尤其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中未得到高度重视。
(三) 趋于功利性的实践行动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创新创业热潮仍在继续。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对于参赛师生给予了多项资助和政策奖励。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人数首次突破千万。然而,如此高参赛率的背后却隐含着较低的创新创业率。这其中,为了参赛而参赛的师生不占少数,大部分参赛师生并不会真正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低,科技含量低。据统计,美国的大学生创业率平均每年达到20%,而我国只有其十分之一[11]。对于创新创业,学生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动机不足、创业热情不高等问题。
究其原因,其一是重创意而轻实践。学生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产品创意很难对标市场需求,大多为难以实现的“创想”。其二是重数量而轻质量。在一些创新创业活动中,部分高校更加关注参与人数而忽视对项目质量的把控,这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粗制滥造、鱼目混珠。其三是重比赛而轻创业。大部分高校缺乏对于参赛队伍的持续性支持和指导,缺乏完善孵化机制。除此之外,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创业支持政策的分析和创业教育机制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大赛项目的后续发展。趋于功利性的实践行动让高校和参与师生将重点放在结果导向,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却没有给予高度关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造性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