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需求与策略

作者: 李高建 崔萍 惠熙文

摘  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团队成员能力不足、机制体制不健全等系列困境,系统地从明确建设任务、科学组建团队、能力提升、教学创新、协作共同体打造和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团队建设策略,提升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学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结构;建设需求;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059-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is a key measur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structure, insufficient ability of team members and imperfect mechan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eam building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lear construction tasks, scientific team building, ability improve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echanis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building of teache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innovation team 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m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应用型院校主要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主要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岗位需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更加凸显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所在,而教师队伍作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与扶持政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作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得到了有效落实,自2019年起,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和建设,截至2022年底,教育部公布了两批次共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单位和4个培育建设单位,带动了全国各省市1 000余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并于2022年12月对12个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行试评工作,对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一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结构不太合理,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中大部分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人员更少,导致团队双师比例不高。二是来源结构不合理。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选拔过程中,更多关注学术门槛,缺乏对行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吸收,成员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公共课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较低,导致团队来源结构单一。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现有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大多是以学科组建的,团队成员学科专业比较单一,跨学科组建团队意识不强,具有多元学科专业成员构成的创新团队还未建立,导致在实施综合性、创新性等跨学科的项目时,很容易遇到瓶颈问题。

(二)  团队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能力参差不齐,与“高水平”的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团队带头人缺乏领导力和创新意识。团队负责人企业实践经历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学术成就、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不足,负责人的专业素养、影响力和领导力与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团队建设规划,团队成员专业发展等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部署,导致团队分工不明确、合作氛围不足[1]。二是应用型高校教师重研究轻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团队成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但是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相对较弱。

(三)  协作共同体尚未形成

一是团队内协作共同体没有形成。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内的成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功利强、实干弱,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团队建设中,团队成员习惯单兵作战,课程教学基本是“一人一课”,在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评价反思等方面难以发挥成员专业互补优势,且成果共享性不强。学校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都以个人成果为主,没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性、整体性和结果性方面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导致团队较松散,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企业实践的动力不足,团队成员未能形成团队协作意识与跨专业、跨行业的融合理念。二是不同团队之间协作共同体没有形成。部分团队已经建立了校际相关专业领域的协作共同体,但共同体没有相应的章程,运行机制体制不健全,各成员单位各自为战,在人员交流、资源开发、团队建设和合作研究等方面没有开展实质工作,导致校际协作共同体建设流于形式。三是团队与企业共同体没有形成。部分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共建机制不健全,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相关的保障措施不到位,导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积极性不高,同时应用型高校兼职教师教学管理机制、兼职教师校本培养体系、兼职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等不健全,且为兼职教师提供的待遇不高,很难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内任教,不能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校企共建机制不健全,很难使校企真正在人员互聘、基地建设、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

(四)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机制体制不健全

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团队工作机制不健全。部分团队实施带头人全权负责的运行机制,没能赋予团队带头人、财、物支配权,负责人积极性不高。再者缺乏对于集体备课、分工协作、专兼协同和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协作机制,制约了团队教学创新工作开展。二是评价机制不完善。应用型高校围绕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评价体系单一,以成果性考核为主,缺少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多维度的考评体系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上投入精力太少。三是校企共建机制不健全。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尚不成熟,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责权利不明,合作模式单一、组织形式松散、各方动力不足,导致协同育人很难深入开展[2]。四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完善。部分应用型高校尚未针对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专项的经费投入机制,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上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团队的发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成员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教师奖励、绩效考核、职称晋升与评优评先等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力度不足,且只针对高校教师,对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没有相关激励机制,专兼职教师和企业参与团队建设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

二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求

(一)  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3]。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重点工作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4]。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到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加强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5]。国家一系列政策都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团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全方位落实。

(二)  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先需转变办学思路和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强化办学定位与治理机制、产教融合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建设,在所有建设项目中关键在于人,核心是教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有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省级以上高层次专家队伍,要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发团队,同时要求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国家机关轮训、挂职、兼职,年均不少于1个月;建立引导教师激励科技创新,突出应用型科学研究。

(三)  “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需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到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5]。应用型高校教师来源单一、专业实践能力偏低、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导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可见,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前提,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举措。

(四)  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随着云、大、物和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跨界融合、智能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是深化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对如何落实1+X证书制度、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如何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融合及新教材建设等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均需要教师开展创新研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便应承担这样的使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