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刘颖 苏晓佳 郭伟超 薛迎斌

摘  要:该研究首先分析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重要性,阐述为何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并针对该课程分别从学校和院系层面、课程教学层面、学生层面提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理念。进一步提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优化课程教学方案、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和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及创新教学模式。该研究内容可以为其他本科生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方案;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143-04

Abstract: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lant Breeding, and expounded why we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course, the integrated design concept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level of school and department, course teaching and students respectively. The reform 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to the course of Plant Breeding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course teaching program, constructing integrated teaching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tegrating and expanding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l. This research might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undergraduate courses.

Keywords: Plant Breeding;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ogram; teaching staff

植物育种学是很多农林类高校生物技术和农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为生物技术和农学专业本科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植物育种学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而开设,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该课程还介绍了植物育种的前景与发展近况。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选择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掌握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一系列工作过程、技术方法、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植物育种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开展植物育种方面的工作,培养学生从事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工作的能力。

一  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重要性

在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在基础的专业教学的同时引入思政要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与知法守法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

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贯穿于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主线的根本目标与基本行动指南[1]。因此,课程建设要始终围绕着培养“始终把良好道德品质与崇高政治理想放在首位”的“为社会服务”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以道德建设为课程建设的底层核心出发点规划专业素质教育。植物育种学作为生物技术和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在课程授课过程中着重体现,在帮助学生掌握育种学基本概念与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教导着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信仰、遵纪守法意识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此,植物育种学授课过程中需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导向功能,培育德才兼备的学生。

(二)  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需要

植物育种学是一门与人类粮食安全联系密切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要求扎实的学科知识素养,同时也决定了课程学习者要理解与传承该课程“服务于人类粮食事业的发展”的初心。教师在讲解植物育种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联系课程发展的宏大愿景、及时传达课程的中心思想。因此,就植物育种学领域的“德才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实践来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两者并不矛盾。两者都助力学生的课程专业素质培养,它们的融合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验环节创新的见证,能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提供理论基础与素材来源。因此,教师需要添加更多的德育元素到课程教学中去,结合专业知识的讲解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运用理念,达到“思政助教”的教学实践目的。

(三)  开展课程改革,建设一流课程的需要

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高校金课建设”号角,都以高涨的热情与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家级或者省级的一流课程项目建设浪潮中去。而以“思政援教、信息助学”等为建设理念的思政教育融合专业课程在全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崭露头角[2]。植物育种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植物育种方面知识讲授,内容较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急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植物育种学主要阐述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和繁殖的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方法等,同时也介绍育种生产方面的法律约束、学科发展意义等。这就要求该课程的课程改革既要兼顾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素养的熏陶,也要教导学生遵守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尊重育种规律,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与职业操守。因此,“思政育人、思政融合”的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可以加快建设一流课程的进程,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过硬、有着良好品质”的育种工作者,为我国育种事业及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综合系统。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的信任、支持与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建设好课程的教学生态环境[3],才能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最后,从理论讲解到育种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才能有条不紊地进展下去。

(一)  学校和院系层面

在学校和院系层面,由学校的教学改革小组根据植物育种学的学科特性与发展方向,同时结合本校培养学生的实际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形式及预期效果进行思政化规划和设计,并选择有丰富思政教学经验、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学团队来具体执行。另外,该课程的教学团队还需要在教材编辑、课程规划里面添加思政元素。此时,学校领导也要发挥表率作用,用带头授课的方式宣传与助推思政课堂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思政实践当中。学校领导还可通过开会讨论,选派优秀教师外派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思政融合课堂的优秀经验,并给与经费资助和补贴,加大教师教研改革经费。

院系的一线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政学院等院系的教师开展合作,组成跨学科互助教研组,共同分享经验和交流讨论,消除思政与植物育种学课程内容脱节的弊病,共同打造健康的“思政课堂教育实践”教研圈子。

(二)  课程教学层面

在植物育种学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将作物育种的实际应用引入教学课堂,通过对社会生产实践的解说,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与内容。由于教材在教学中充当传播知识的工具,具有系统化及普及性,所以教材中也要适当增加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思政元素。将社会生产实践内容引入教学过程,不但给教学增添一抹光彩,还可以促进学生见识的增长,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舞台打下良好奠基。此外,生产实践的引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培养综合型、技术型植物育种人才,对我国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种子培育室进行种子萌发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讲解“选择育种”章节内容时强调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对种质资源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符合育种规律,只有遵照一定的规矩才能成事,进一步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另外,在讲授“诱变育种的应用”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不能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要将课本知识与育种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植物新品种保护”时,举例说明某些作物育种公司的错误行为,强调这些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警醒学生在植物育种这一领域一定要遵纪守法。在讲授“品种鉴定与评级”章节内容时,要重点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合作、团结拼搏等美好品质。

(三)  学生层面

学生作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让其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并且,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学生在植物育种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感受和体会均非常重要。学生要及时反馈学习该课程时所遇的难题与瓶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其遇到的这些困难;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些瓶颈,解决这些难题。此外,教师还要将这些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以便调整和改进日后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的程度及毕业后的志向,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授课进程,改善教学效果。

三  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将思政教学引入到植物育种学课程中,让其变为该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政要素融入到教育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4],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发学生强农兴农的信念与远大目标。因此,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建设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思想积极向上、综合能力强的新时代植物育种人才。

(一)  优化课程教学方案

修订原来的植物育种学教学方案,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不仅仅从专业素养方面培养人才,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为国争光的信念,并且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使学生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我国植物育种事业的蓬勃发展做贡献。

教师要重新梳理植物育种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明确该课程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还要熟悉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在讲授知识内容时引入社会生产实践内容,与此同时还要不忘加入思政要素,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

(二)  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

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是创建一流课程的基本要求。植物育种学主要内容是选择和繁育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因此建设该课程的教学资源首先是搜集选择和繁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本原理的相关资料。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应用到社会生产过程中。其次,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一些案例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现植物育种这一学科的人文魅力。例如在讲授杂交育种的时候,可以播放袁隆平院士生前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通过学习袁院士是如何克服困难,一步一步推进水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不断培育新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让人民告别以前吃不饱、吃不好的困境;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和图片资料,将节约粮食的意识融入教育活动中,同时使学生树立将来要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三农”的决心。再次,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源平台,将一些与植物育种有关的视频与音频上传到资源库上,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其在课堂上播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生也可在课外自行使用该平台的资源,通过该平台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教师还要时刻关注育种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搜集育种行业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然后再根据技术人才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最后,教师还要将思政要素引入到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教材中,为培养道德高尚、知法守法的好学生提供资源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