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机制研究
作者: 谢霄男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形成动力机制、建立导向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认同。形成动力机制,需要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思想动力,以认清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为利益动力,以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为情感动力;建立导向机制,需要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基石、以增强民族团结为支撑、以构筑精神家园为抓手,建立起相应的研究机制、育人机制以及宣传机制;健全保障机制,需要建设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认同规划设计保障机制、具有协调性与规范性的认同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具有多维性与动态性的认同评价反馈优化机制。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民族团结;认同机制;宣传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188-05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value re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ming a dynamic mechanism, establishing a guiding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a guarantee mechanism a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into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a dynamic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ideological driving force, to recogni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personal destiny and national destiny as the motivation of interest, and to arouse the comm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of the educated to establish a guiding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oretical study as the cornerstone, strengthen national unity as the support, build a spiritual hom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research mechanism,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publicity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pertinent and operable identity planning and design guarantee mechanism, a coordinated and normative identity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a multi-dimensional and dynamic identity evaluation feedback optimiz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national unity;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propaganda mechanism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是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要渠道。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渠道优势,应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为一体,应充分认识认同在二者相互融通中的作用。构建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内外联动及互促同构的动力机制、引导机制与保障机制,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认同机制。
一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动力机制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关键是要激发其思想、利益以及情感动力。据此,有必要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动力机制。
(一) 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基础提升认同的思想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身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准则、价值取向是什么等种种问题,均能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中找寻到答案。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什么样的理论具有彻底性,他的答案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基”“本”“魂”“主线”等关键词,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其为国家得以统一的基础、民族实现团结的根本、精神力量的灵魂、实现民族复兴的主线。这些用语精准简练、形象生动,为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因此,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认同的思想动力。
(二) 以认清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为核心增强认同的利益动力
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认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2]。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个人的生存与群体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3]。思政是高校的“第一课程”,将大学生立身处世的这些生之法则传授给他们,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成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老师要用心讲好这些大道理,学生也要用心领悟这些大道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关于什么是“新时代”作了精当的介绍,指出其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4]。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当中,民族复兴为新时代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提供绝佳的环境,与此同时,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也有赖于新时代大学生群策群力,共同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贡献力量。讲清楚“新时代大学生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等大道理,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认同的利益动力。
(三) 以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为重点增强认同的情感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概念的简单加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命运关乎生死。能将生死系之于对方,绝非朝夕之功,而是奠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认同动力机制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炎黄子孙的身份有着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民族荣誉与民族耻辱,是每一位共同体成员共有的集体记忆。从文化维度来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每一位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将之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5]。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动力机制,除了要重视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外,还不能忽视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文化记忆。时下,有些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了,甚至一知半见,这对于民族身份认同均是极为不利的。我国新时代高校绝不能培养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大学生。而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对于持守并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进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情感动力是极为重要的。
二 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导向机制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利益动力以及情感动力,有赖于建立起具有合理性的认同导向机制。
(一) 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基石,建立研究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源源不断地被注入思想动力、利益动力以及情感动力,谁来注入以及怎样注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维度理解谁来注入的问题。从狭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发生的时空场域因在校园内部,因此施教主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从广义的维度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发生的时空场域是在学校内部,但融入工作并不止于校园范围内。除了学校以外,家庭、社会等多个场域,均是融入工作得以延展的重要处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谁来做好融入工作的主体,就不能仅仅限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涉及高校专业课教师、相关高校教育管理者、朋辈、家长以及社会人员等。本研究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融入工作的,因此施教主体限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6]。高校思政课履行好首要的岗位职责,自身要以一种研究型的态度、以一种常学常新的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重要论述。为此,各高校有必要建立起相应的研究机制,比如设立相关课题、创设理论研究小组、组建理论研究协会等,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进而教育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