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与思考

作者: 赵锦梅 马瑞 张玉珍 卢嘉 刘小娥

摘  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的,分析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确立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目标,探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建设环节与方式等,并提出对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以期推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同时,促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全面协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壤侵蚀原理;建设与思考;人才培养质量;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033-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 we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oil Erosion,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oil Erosion, explore the content, construction links and way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oil Erosion, and put forward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oil Ero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oil Eros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oil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d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inciples of Soil Erosion;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ion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课程思政旨在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于实现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当前和今后高校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举措。

土壤侵蚀原理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必修课与核心课程,通常也可作为林学或其他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推荐选修课程。该课程是介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水土资源规划与利用等的重要理论与技术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2]。通过对土壤侵蚀原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土壤侵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3],培养学生具有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与能力等。但多年来在土壤侵蚀原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理论和原理与技术方面内容的培养重视度高,对课程与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关注的不够,甚至缺乏。长此以往,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质量受限,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下降,同时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转化角色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因此,转变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授课传统模式,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对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掌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土壤侵蚀原理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使学生具备土壤侵蚀的基本知识、认识土壤侵蚀基本规律,掌握水土资源及土壤侵蚀监测、调查和评价的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独立解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具体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4]。同时,土壤侵蚀原理还是一门技术应用课程。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对各种土壤侵蚀形式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能力和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治理技术等[5]。对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还可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及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  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但学习方式较为死板,学生以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为主,难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随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在土壤侵蚀原理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让每个知识点与我国的社会、环境、文化和经济等相结合,利用事例来说明课程内容,让课堂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甚至有价值,使土壤侵蚀原理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  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纽带,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文化传承、创新及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的各内容、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渊源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的重要途径。

(三)  加强国情、社会、经济与环境建设与发展需求教育,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美丽家园的“绊脚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认识土壤侵蚀原理开始。因此,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大学生明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并指引学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一)  建设原则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有效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土壤侵蚀原理课程人才培养各环节、各体系,发挥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核心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原则。

(二)  建设目标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和培养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旨,围绕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价值观树立等内容,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课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三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深度和温度

(一)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要有高度。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只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地方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等背景下来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保障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科学导向,拓宽学生正确的理论视野,明晰课程学习对国家、民族及学生自身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中,不能局限于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应从国际和国内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及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中的国家战略、重大决议和重要工程等出发,以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比如,课程可以将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与课程中水力侵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及如何防治水力侵蚀的技术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树立“黄河宁、天下平”的理念,理解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的思想与国家战略,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而使学生增加学习课程的信心与动力。

(二)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深厚的学术涵养。土壤侵蚀原理课程不仅是给学生传授课程土壤侵蚀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课程能否具有深厚的学术涵养,直接关系到育人的实质成效,关系到能否给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必须自觉把课程思政的深度建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要求,全面提升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挖掘土壤侵蚀原理课程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要分析课程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价值。最后,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将在课程中挖掘和分析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等理念在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中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温度

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此背景下,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必须建设成为能充分考虑时代特征,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一门有温度的课程[6]。一方面,在土壤侵蚀原理课程中传授概念、讲清理论、明晰问题,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思政元素为抓手,用心、用情去解决学生思想迷茫、理论困惑、情感冲突等问题,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同时,土壤侵蚀原理课堂也要尊重学生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前提下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土壤侵蚀原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土壤侵蚀原理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