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作者: 王敬
摘 要:德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大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大思政育人格局是高等院校德育建设的核心,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落地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根本保障。建立科学、高效的课程思政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立德树人”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从专业背景、学生特点、课程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和实践,构建“三维、三策、六统一”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课程思政模式,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进程,破解课程思政“窄路径”“硬融入”“表面化”难题。
关键词:三维;三策;六统一;课程思政;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045-04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body, beauty, and labor.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is the center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integr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fulfill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miss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the course featu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of "three dimensions" "three policies" and "six unification" was constructed afte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refor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t was applied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solve the challenges of "narrow path" "hard integration" and "superfici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ree dimensions; three policies; six unifi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保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是两大路径,“思政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则是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1];前者属于显性思政,后者更侧重于隐性思政[2],两者功能和特点不同,必须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才能相得益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思政课”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大思政课格局下,课程思政尤其是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则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具备多维度、多元化、多样化和针对性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驱动力,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更加丰富,要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职业规范等多视角培养。这对专业课程思政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必须明确定位,充分发挥好特色优势,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进程,破解课程思政“窄路径”“硬融入”“表面化”难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特色鲜明,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立足国家能源重大需求和绿色低碳战略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源行业拔尖创新人才。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创业史、无私奉献报国史、敢为人先创新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多源于油田实践,知识体系与矿场结合紧密,涵盖知识面广,涉及油气田发现、开发、管理的关键环节,专业特色突出,具备多维度融入多元化课程思政元素的优势。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石油工程课程思政将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构建了“三维三策六统一”的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图1),给学生树立人才强国、知识兴国、能源报国的理念,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1 “三维三策六统一”思政育人格局
一 “三个维度”打造立体化思政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多渠道、立体化模式[3-4],校内-校外联动促进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场的有机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资源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提升线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与场景相结合、思想与现实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育人路径不断拓宽,充分发挥校内课堂、线上平台、校外基地在形式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打造三维联动的立体化思政育人格局。
(一) 校内课堂学思政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首先,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要进行全局系统性设计[5],立足大思政课格局,根据专业课程特点,从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铸就、科学精神弘扬和工匠精神塑造等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从专业知识中挖掘和嵌入思政元素,建设科学、完备的课程思政案例集;其次,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专业知识与思政案例有机结合的同时设置包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内驱动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利用线上平台资源、校外实践场景去分析、领悟;最后,工科专业课程较多且知识点关联度高,不同课程的思政案例应该统筹规划、协同发力,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提高效率,尽量减少专业性较强、较经典的案例多次重复出现,以免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排斥的情绪。
(二) 线上平台思思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思政教育网络化也已是大势所趋,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优势开展思政教育也是势在必行,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没有精心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容易适得其反、误入歧途。首先,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甚至缺乏足够辨别能力和甄别耐心,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遴选素材,并科学合理地嵌入到MOOC、微信等网络学习平台中,使其更符合新生代的学习特点;其次,前沿科技迅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而教学学时却非常有限,如果可以将线上平台与线下教学有机衔接,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改善学习效果;此外,线上平台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思政素材、多样化的思政场景、多元化的思政形式,既可以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地提升感染力,又与学生学习特点吻合,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
(三) 校外实践践思政
校外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需要实践环节,校外实践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促进知行合一,同时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场景,丰富并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石油工程专业校外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校内课堂上的故事来到现场,亲身感受课内和教材上的石油精神、石油文化内涵,可以更直接地感悟和体验石油人的工匠精神,让课程思政“活”起来;其次,校外实践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氛围,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听”,更多是个人的“做”,将大思政课的思想理念融入到个人的言行之中,实现思想、信念的升华;最重要的是,积极推进校外实践尤其是学生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可以让学生成为课程思政的体验者、宣传者、践行者,变客体为主体,由思政课堂上的听众变成思政课堂上的舞者,可以实现深层次的思政效果。
二 “三大策略”推进多元化思政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形式和内容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传统的“填鸭式”“接受式”“满堂灌”等显性教育手段的效果非常有限,需要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等更为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结合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开辟课程思政新途径,探索了以“三大策略”为核心的多元化思政模式,即专业知识渗思政、一线专家传思政、专题研讨辩思政,以此丰富课程思政载体和方法,避免显性化“硬融入”,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
(一) 专业知识渗思政
油气行业肩负着国家能源安全的神圣使命,我国油气行业走过了70多年辉煌的历程,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三大四出、自强不息”的玉门精神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石油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同时油气行业科技含量高、技术性强、覆盖面广,这就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基础。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有大量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素材培养学生爱国、奋斗、奉献,同时又通过高精尖科技培养学生探索、求实、创新,还可以通过实用技术工艺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职业规范和工匠精神。通过优化设计思政架构、精心打磨授课内容、仔细雕琢知识思政融合,选择合理的传授形式,如隐性、线性、二者结合等。充分发挥好专业知识这一主战场、主渠道、主载体的作用,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二) 一线专家传思政
工科专业实践性强、与现场结合非常紧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产教融合,“一线专家进课堂”这一特色教学方法在很多工科专业颇受学生欢迎。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多元化思政,邀请企业一线支部书记、英雄劳模、铁人钻井队党员等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思政经验丰富、自带思政光芒的专家,他们将发生在身边英雄事迹、先进人物带进大学课堂,充分体现“身边故事就是最好的思政”的理念,提升思政感染力和亲和力,通过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石油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身边榜样、一幕幕感人的奋斗场景宣传石油精神、传播石油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未来的石油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