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学科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研究

作者: 赵志科 吴才章 王莉

摘  要: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工程的概念从有形向无形扩展,从而引发新的工程伦理问题。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分析,探讨融入专业特色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模式,探索多元化化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工程应用中的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提升实际工程决策能力。

关键词:工程伦理;电子信息;教学改革;社会责任;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017-04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expanded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from tangible to intangible, thus causing new engineering ethics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both the breadth of multi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and the depth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fields should be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minar teaching, cas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other modes integrated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Build a diversified cou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ng in classroom learning,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ngineering ethics, and impro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decision-making ability.

Key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aching reform;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推动我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动力源。随着以5G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正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社会对掌握新兴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1]。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电子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关系我国在电子信息领域建设与发展,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工程伦理素养与工程决策能力,也将深刻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2]。然而,伴随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诸如“大数据杀熟”“隐私数据泄露”“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算法歧视”等新形态工程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其间接反映了我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3-4]。工程伦理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增强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伦理规范,能充分考虑工程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勇于承担工程师的责任,让工程更好地造福人类和社会[5-6]。因此,针对电子信息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深入的工程伦理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分析

(一)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2009年)为缓慢发展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仅占约10%;第二阶段(2009年之后)为快速发展期,截至2021年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已增至58%。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人数快速增长相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开展的较为滞后,在2014年之前开设工程伦理类课程的高校,仅有清华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直至2018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才将工程伦理纳入到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工程伦理教育才正式进入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7]。由于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也将长期处于工程伦理教育探索阶段。

(二)  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理论研究欠缺

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是要以工程伦理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且工程伦理教育要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并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截至2022年7月,通过知网以“工程伦理”为主题搜索,以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为文献统计来源,共有文献1 398篇。而通过知网以“工程伦理”与“研究生”为并列主题搜索,以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为文献统计来源,仅有文献75篇。从文献数量上分析,从事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较为缺乏,且文献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而在涉及中国国情、行业背景、学科特色、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对技术变革引发的新工程伦理问题探索深度不够。此外,获得工程伦理教育类的教学成果奖数量占教学类成果奖的比例极低,也反映了工程伦理的中国化还有待加强。

(三)  教学主管部门对工程伦理课程重要性认知不足

我国采取自上而下、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效果[8]。高等院校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主体,但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权与课程实施层层下放的现象。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统筹管理,普遍将工程伦理教学课程任务下放到研究生所在二级学院负责,缺乏校级层面的统一管理造成了工程伦理课程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部分院校虽然认识到这类问题,改由学校统一安排工程伦理课程,但也存在教学内容重工程伦理知识,而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与实践性等问题,致使当前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水平不佳。

(四)  工程伦理教学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工程伦理教学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学科特色教材数量有限、线上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平台欠缺等方面。我国现有工程类硕士培养资质单位426个,涉及40余个工程领域。由于在学科工程应用背景与人才培养专业方向上存在差异,使得无法采用统一教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且现有教材普遍存在涉及领域众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以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工程伦理》为例,其内容涉及十余个领域,但针对单个工程领域的案例数量偏少,涉及交叉学科内容更少,不利于开展深入的课程教学[9]。由于工程伦理教育课程课时安排有限,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开展深入的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然而,国内针对工程伦理的精品课程、开放课程、慕课等网络化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且现有的工程伦理网络教学资源多以工程伦理通识教学内容为主,对不同学科需求的专业性工程案例分析不足。此外,研究生工程决策能力培养的关键依赖于程伦理实践教学,迫切需要引入大量针对性的案例式教学,通过开展课堂研讨、社会调研等实践环节,让学生逐步深入认识涉及工程背后复杂的现实问题,再通过有效的实践模拟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然而,缺乏工程伦理教学实践平台,让学生对工程伦理的学生仅停留在工程案例的经验层面,缺乏身临其境的参与工程伦理问题决策的过程。

(五)  工程伦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工程伦理学本硕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主要依靠具有伦理学与思政学习背景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伦理学知识与教学经验,但是也存在工程应用背景和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无法深入分析特定的工程伦理案例内隐含的深层次工程问题[9]。以电子信息领域中出现的“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案例为例,如果授课教师没有从事程序编程与算法设计的经验,很难深入剖析两个案例背后的“算法设计偏见”和“数据集偏见”的问题,无法与学生开展深层次的工程伦理探讨,造成了学生仅认识到存在工程伦理问题,而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工程伦理的实践。而选用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对工程伦理课程授课,这些教师在求学期间多数未接受工程伦理教育,更缺乏系统性伦理学学习经历,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案例的伦理学挖掘深度不够的问题。此外,我国高校教师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也造成了对待本专业领域工程伦理问题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考量,缺乏教师自身实践分享,使得工程伦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缺乏兼具伦理学与学科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当前工程伦理在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工程伦理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提升。

(六)  研究生对工程伦理课程存在认知偏见

由于工程伦理的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偏向伦理道德规范教育,是对产生工程伦理问题根源的探讨与分析[10]。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工程伦理课程缺乏实用性。而研究生在求学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学习与科研压力,迫使他们更重视学习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对工程伦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学生参与工程伦理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工程伦理对其他专业课学习的正向带动作用,致使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停留在考试卷面,无法将课程的工程伦理用于所在专业领域的实践。

二  电子信息类工程伦理教育的新形态

(一)  从“有形工程”向“无形工程”演变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工程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呈现出从“有形工程”向“无形工程”的演变趋势。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而言,“有形工程”涵盖了如电子计算机、通讯基站、仪器仪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工业控制系统等具有物理结构的工程。而“无形工程”则是以无线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和智能计算等为代表,借助“有形工程”存在的虚拟形态呈现而又无处不在的工程。在避免“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有形工程”引发工程伦理问题的同时,“无形工程”引发的如“物联网用户隐私泄露”“被算法所困的外卖骑手”等新问题的频发,究其实质却是问题表象背后的工程伦理缺失。借助信息化手段“无形工程”带来的工程灾害,其传播速度更快,波及范围更广,对社会造成舆情影响更大。因此,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工程伦理问题从“有形工程”到“无形工程”转变将是未来工程伦理教育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  行业与学科特色在工程伦理中更突出

近年来电子信息类产业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较为突出,其原因与短期内大量新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集中应用密切相关。电子信息产业越是快速发展,其领域的工程伦理问题就越突出,工程伦理教育也就越迫切。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去解决工程难题,更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规范,在工程实施前全面考虑工程影响,能前瞻性地作出工程决策,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处置突发问题。学科分类的细化在促进学科发展的“专”和“精”的同时,也给电子信息类工程伦理的针对性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既要拓展工程伦理教学涉及案例面的宽度,又要凸显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工程伦理案例深度。因为只有本领域的工程师才更理解本领域的工程存在的潜在风险,体现行业与学科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伦理教学实践的趋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